东营市原名叫什么名,东营旧名叫什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8 12:29:58

八、参军支前

解放战争时期,境内各界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前,为解放全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境内先后4次开展“大参军”运动,共有1.72万名青壮年参军;先后有3.1万人参加轮战营支前,组成担架队、运粮队、担运团支援前线,参加了数十次重大战役;有429名干部随军南下,参加开辟和建设新解放区工作。

东营市原名叫什么名,东营旧名叫什么(9)

在大参军运动中,今东营市业基王村王洪渚(右一)送他的三个弟弟和一个儿子参军。

九、解放利津城

1944年8月12~16日,八路军渤海军区部队在杨国夫司令员的指挥下,首先扫除利津城外围据点。 8月16日晚,渤海军区直属团及第四军分区部队向利津城发起猛攻,经半夜激战攻入城内,消灭伪绥靖军27团部、军需处及其他处驻兵,伪军大部被俘。伪团长苏冀南率残部逃入日军据点固守顽抗,城区大部被八路军占领。17日晚,八路军再次发起猛攻,至午夜攻克日军据守的碉堡,利津城全部解放。拂晓,日伪军200余人由滨县出动增援, 在利津城西关外被击溃。解放利津城战役,总计俘伪团长苏冀南以下1400余人, 毙日军指导官井田中尉以下7人,毙伤伪27团营长姜启元以下200余人。 利津城的解放,是八路军部队继夺取沂水城之后在山东境内攻克的第二座县城。它揭开渤海军区局部反攻的序幕,为全面反攻奠定胜利的基础。山东军区通令嘉奖解放利津城的参战部队。

东营市原名叫什么名,东营旧名叫什么(10)

1945年,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庆祝利津县解放。

十、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是山东省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因灌区渠首引水口原定于蒲台县打渔张村 (后渠首上移至王旺庄,但工程仍沿用原名) 而得名。1951年经中央财政委员会和水利部批准建设,原苏联水利专家帮助勘察设计。1956年动工,当年11月渠首引黄闸建成放水。 至1958年完成灌区建设,国家总投资3639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62.7%。灌区范围绝大部分为今东营市辖区地。灌区建成之初,在农田灌溉、土壤改良、解决人、畜吃水难等方面收到良好效益。但后来由于重灌轻排等原因造成土地盐化,1962年停灌。1965年,在灌区干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打渔张引黄工程复灌。复灌后,注意科学灌溉,效益较好。东营市成立后,打渔张工程大部划入东营市辖区。东营市在打渔张工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全市新的引黄体系基本框架。

东营市原名叫什么名,东营旧名叫什么(11)

十一、建国后黄河尾闾三次人工改道

1、小口子裁弯改道

1947年黄河归故后尾闾仍沿1934年形成的由甜水沟、神仙沟、宋春荣沟三股入海。至1952年,形成甜水沟、神仙沟两股入海,其中甜水沟曲折多弯水流不畅, 流量有逐渐向神仙沟增加的趋势。1953年6月,经黄委会和山东河务局批准,垦利县政府组织实施,将甜水沟、神仙沟两股河道在小口子附近的相向座弯最近处(相距95米)挖通,7月8日,引河过水。改道后,河道变短、顺直、比降加大,9月,引河刷宽至300米,神仙沟成为大河主流,甜水沟淤闭。

2、罗家屋子分洪改道:小口子裁弯改道10年后,尾闾河道淤长、淤高,泄水不畅。1963年12月凌汛时,造成大孤岛一带2675人被冰水围困。经中共山东省委授权惠民地>委批准,在罗家屋子破堤分洪。1964年1月1日,在罗家屋子大堤爆破成功,河水经洼拉沟进入刁口河入海,泄水流畅。至7月底全部夺溜,原神仙沟河道淤闭。

3、改道清水沟:罗家屋子分洪改道后,流路延伸,比降逐渐变小,至1967年汛期尾闾不断出现险情。1968年,国务院决定将黄河尾闾改道清水沟。1969~1976年春,先后完成了改道的多项准备工程。 1976年5月21日,在罗家屋子位置修筑的截流土坝合龙;27日,黄河水经西河口隔堤破口处的引河由清水沟流路入海。该流路沿续至今。

东营市原名叫什么名,东营旧名叫什么(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