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螈(Proteus anguinus)是第一种被发现的洞穴动物。1689年,斯洛文尼亚人沃尔瓦兹发现了这种两栖动物,它是由地下温泉带到地面上的。在自然状态下,它只存在于岩溶高原洞穴水中。它通体白色,大约30厘米长。据说它是最像“龙”的动物之一。与普通两栖动物不同,不像普通两栖动物那样最终将鳃退化掉,相反,它退化掉的是眼睛。新生的穴具蝾螈有视力,但在4个月内,它最终会失明,其他感官也会变得更加敏感。和许多洞穴生物一样,穴居蝾螈新陈代谢非常缓慢,是一种悠闲地生活在洞穴中的动物。每天只活动5分钟,但它可以10年不进食,12年才产一次卵,80岁仍能生育,寿命可达100多年。
目前已知洞内暗流鱼类有32种,多数为体长仅几厘米的小鱼。其中,洞鲈(Amblyopsis spelaea)体型较大,但只有约20厘米长。分布于美国肯塔基州和印第安纳州的洞穴水域。洞鲈没有眼睛,怕光,但头部感觉器官和侧线极为敏感,能感受到空气或水的微小振动。由于活动较少,洞鲈可以在不进食的情况下存活两年。2011年9月,科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一种名为一种叫安氏坑鱼(Phreatichthys andruzzii)的洞穴鱼被证明有生物钟,但它们的一天的反应意识是47小时。经过260万年的黑暗进化,由于它的食性,它不再对阳光周期做出反应。
其中,滚溪洞螺(Antrobia culveri)这个物种于1971年被发现。它在生物学分类上与其他物种有很大的不同,是一个独立的属。仅分布于美国托尼县东南部农村地区的滚石溪洞穴中。它的身体是白色的,没有眼睛。它的外壳为透明的淡黄色。它生活在岩石下几乎没有沙子的水中,其生活史和繁殖方式目前还不清楚。它可能以水中的原生动物为食。同时发现它们在蝙蝠粪沉积区有聚集行为,表明其食性可能与蝙蝠粪便有关。目前,这种小动物的数量正在迅速减少。1973年,估计其数量约15000只,但在2001-2003年期间,在观察地点只发现了一个。幸运的是,在这个地区的上游地区发现了大约40只的小群体。急剧下降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应该与附近的人类活动有关。现在已经启动了专门的生态恢复项目,试图拯救这种物种。
另一种值得一提的动物是洞白栉蚕(Peripatopsis alba),它是一种白色身体的陆生动物。仅分布于南非桌山的温伯格洞和蝙蝠洞。栉蚕的每一部分都有一个圆柱形的“腿”。虽然它实际上是身体的突起,但它的末端有爪子。它可以看作是从蚯蚓等蠕虫向节肢动物进化的中间环节。它的体型几亿年来变化不大。为了保证其后代的生存,和其他栉蚕一样产卵,但*期延长了12-13个月,每只雌性每年只能产下20只后代。9~11个月后,性成熟6~7年。由于它们离开洞穴后能存活不到24小时,它们的分布和扩散受到很大的限制,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系统,它们的现存数量非常少。
深入熔岩洞熔岩洞,又称熔岩隧道。当火山爆发时,岩浆从山顶流下来,把所有东西都埋了。这时,暴露在空气中的熔岩表面会逐渐冷却,硬化成石头。当熔岩流走后,会留下一个中空的管道,即熔岩洞。经过几万年的变化,这些管道也将产生独特的有机体。1960年,这个新的生态系统在夏威夷的熔岩洞被发现。目前,世界各地都发现了生态系统,其中以夏威夷熔岩洞规模最大,研究得也最为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