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2021年“全国助残日”残疾人专场招聘会,19家企业提供了160个岗位。
文/本报记者 黄琬钧
通讯员 黄杰洲 郭扬奇
图/市残联提供
爱心,是厦门城市的精神底色。伴随着“爱心厦门”建设的号角吹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重视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下,市残联牵头落实“爱心助残”行动,聚焦残疾人关切的就业增收、教育、康复服务、无障碍设施等领域,通过创新一套套助残机制、一项项惠残举措,让助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工作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切实得以改善,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更加浓郁。
本周日将迎来第31个全国助残日,主题为“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在全国助残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厦门这座爱心之城的城市文明风貌与成果。
“爱心屋”
建设一周年
成效显著
海沧区新阳街道援助中心学员在爱心农场开展农疗活动。
以爱筑屋,以爱助残,以爱暖城。一年前的5月,思明区、湖里区率先开展“爱心屋”试点,位于厦港、中华、鼓浪屿街道的三个“爱心屋”在全市率先开业,吹响了“爱心助残”新平台建设号角。
这一年,厦门市委、市政府高站位谋划引领,将“爱心屋”作为重要惠民举措和“爱心助残”行动重要载体,由市“爱心厦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市委副*、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多次实地调研提出方向要求,自上而下加强市、区、街(镇)三级联动,各有关单位群策群力,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齐心用情推动“爱心屋”成为我市残疾人就业增收的新平台、残疾人自强自立风采展示的新窗口、社会各界献爱心的新路径、弘扬爱心正能量的新阵地。
这一年,“爱心屋”汇聚了广泛的社会爱心力量,各级党组织率先献爱,社会力量积极献爱,广大市民纷纷走进“爱心屋”购物,以实际行动帮助残疾人成就梦想。截至本月,全市已有47家“爱心屋”开业运营,实现各街(镇)全覆盖,100余家在厦国企、民企积极认领、承担“爱心屋”运营管理。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发展,“爱心屋”累计营收4412万元。截至2020年底,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累计爱心助残消费766万元,不少爱心单位更以捐赠物资、定点采购助力“爱心屋”运营发展。今年以来,“爱心屋”营收更是显著增长,仅第一季度营收便超过1900万元,有8家“爱心屋”累计营收超百万元。
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爱心屋”安置残疾人及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属136人,让数百名残疾人受益。不仅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岗位,更吸纳残疾人参与“爱心屋”的运营管理,就业残疾人每月工资最高达3200元。在扶持残疾人就业创收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通过举办“爱心市集”、代售残疾人手工艺品等方式,多渠道扩大辐射范围,让残疾人在反哺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职业成长、丰富精神生活。
“爱心屋”建设一年来,获得社会各界好评,中国残联副主席程凯对厦门“爱心屋”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多次评价“爱心屋”发挥积极作用。
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一笔笔捐赠背后,是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残疾人的深情厚爱,是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热忱关爱,带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收获的是我市残疾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道德之美、向善之魂在小屋中传递蔓延,为“爱心厦门”画卷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
更加健全
市残联领导到我市助残企业调研。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残疾人就业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关键所在。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领导下,市残联广聚助残力量,从政策、服务、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出台、修订了按比例(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扶持辅助性就业机构发展、疫情防控期间加大残疾人就业帮扶等多项政策,持续拓宽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多措并举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形成基本覆盖全部残疾人就业形式的扶持政策体系。2020年,我市就业年龄段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就业率高达90.37%,位居全省第一。
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是帮助难以通过社会化、市场化途径就业的残疾人,特别是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的重要平台。2020年底,随着同安莲花、新民、汀溪和翔安内厝4个援助中心的建成和投入运营,我市实现公办辅助性就业机构镇街全覆盖。2021年,“星缘艔工坊”“殊心联盟”先后揭牌运营,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实现零突破。我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形成多元化运营模式。
目前,全市38家公办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共有学员1067人,其中有282名援助对象通过职业培训和康复,实现市场化就业,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负担,提升了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幸福指数,也成为社会关爱残疾人、展现高素质高颜值的文明城市的重要窗口。
残疾人康复服务
更加精准
市残联上门为刘阿婆送去辅助器材,刘阿婆激动地对市残联领导说:“感谢党和政府这么关心我们,谢谢残联一直惦念着我们一家。”
台海网5月14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康复服务是生命的重建,可让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去年,市残联为16731名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精准康复服务率达到100%,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进行提标扩面,投入1441.40万元对1411名儿童进行康复训练补助,为30138人次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发放补助787.70万元,积极落实各项扶残助残政策。
辅助器具是残疾人日常起居、出行的重要帮手,保障着他们起居生活的安全和便利。辅具精准适配工作,把助残服务送入残疾人家里,71岁的刘阿婆(化名)对此深有感触。
刘阿婆因为脑血管疾病、中风等导致肢体关节萎缩,常年瘫痪在床,而子女在外打工,生活起居完全依靠年近八旬的老伴照料。考虑到刘阿婆的情况,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作人员采取量体裁衣、服务进家的方式,为刘阿婆精准配置最适宜的轮椅、护理床等辅具,现场装配并演示使用方法。刘阿婆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切实提高,她说:“好,真好!感谢党和政府这么关心我们,谢谢市残联一直惦念着我们一家。”
刘阿婆是今年由市残联承办的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为70个行政村残疾人免费评估适配个性化辅助器具”项目启动后的首位受益者。此前,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实行“残疾人辅助器具乡村振兴战略”项目,在三年里共完成了4个区89个偏远社区(村)1175名各类残疾人的辅具适配工作,其中,海沧区已在全市率先实现残疾人辅具精准适配全覆盖。
残疾人教育支持力度
不断增强
教育如同火种,可以点亮人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残联与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等部门携手,建立全方位残疾人助学体系,形成了从学前到博士教育、从全日制教育到成人教育、从学历教育到职业教育、从残疾学生到困难残疾人健全子女的全方位助学体系,实现了残疾人学前到高中15年教育免费。仅2020年,市残联就向3437名残疾人、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发放了705万元就学补助。目前我市残疾学生就学补助无论是补助标准,还是覆盖范围均居全省之首、全国前列。
市教育局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完善残疾儿童入学安置机制,建设70个资源教室,不断满足不同残疾程度儿童、青少年的受教育需求。厦门市心欣幼儿园作为全国首家医教结合的办公特殊幼儿园,先后有122名毕业生进入普校就读,入普率高达63%,融合教育成效显著。
我市市、区两级均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有越来越多的校外企业和爱心人士与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培训、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近五年,市残联依托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累计投入722.76万元,切实帮助残疾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自立于社会的能力,不断拓宽残疾学生的就业渠道。
近五年,市残联与教育部门协作,帮助95名残疾人通过高考实现大学梦。同时,市残联进一步深化与厦门市城市职业学院残疾生大专(本科)函授学历教育合作,助696名残疾人圆大学梦。
残疾人社会
生活保障
更加有力
目前,我市已实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全覆盖,且补贴标准在全国前列,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截至今年3月,全市享受低保残疾人4995人,占比43.6%;特困供养残疾人1038人,占比61.1%;低收入认定残疾人161人,占比9.1%。困难残疾人救助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在市级政策基础上,各区还出台了困难“一户多残”家庭的专项救助举措。
目前,我市残疾人城乡居民全部免费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重度残疾人可申请提前5年享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在全省率先为全市持证残疾人免费购买团体意外险,伤残军人也全部纳入投保对象,增强残疾人抵御意外风险能力。
无障碍设施
建设改造
更加完善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保障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必要条件,既关系城市形象,更关乎社会文明。2020年,市残工委印发了《厦门市进一步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2020-2021年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市残联联合市财政局制定了《厦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工作制度》,通过开展“有爱·无碍”活动督导检查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及时向责任部门反馈问题446处。
市资规局、市市政园林局、市建设局、市卫健委、市公交集团、厦门轨道交通集团等相关无障碍设施建设单位抓好落实,迅速针对督导指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认真整改。
市行政服务中心无障碍设施整改到位,达到规范标准;市公交集团投放20辆无障碍公交车,行驶路线沿途有超市、医院、学校等,可以为残障人士的日常所需提供周到服务……一系列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出行提供便利。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曾来厦门考察调研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对厦门无障碍设施规划频频点赞。
在强力推进完善我市无障碍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市残联也致力于推动我市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去年完成350户家庭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居家生活提供极大便利。
残疾人文体生活
更加丰富
我市残疾人在文体领域全面发展,并结出累累硕果。市残联广泛搭建平台,将每年举办的“残疾人健身周”拓展为“残疾人健身季”,利用福乐家园、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等平台打造残疾人爱心运动之家,指导专门协会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不断丰富残疾人的文体生活,2020年为230名残疾人提供家庭康复体育服务,为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提供机会。如今,我市村(居)残疾人参加文体活动率位居全省第一。
市残联创新开展的文化“五个一”活动,2020年为140户残疾人家庭提供文化服务,让每户残疾人都能“读一本书、看一次电影、游一次园、参观一次展览、参加一次文化活动”,共享文化与艺术的熏陶。
社会关爱力量
不断壮大
发展残疾人事业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厦门的许多爱心单位、社会爱心力量心系残疾人的所盼所求,始终想方设法为他们融入社会提供帮助。
社会爱心力量慷慨赞助残疾人事业,他们捐赠的善款汇入“爱心厦门”专项基金、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厦门心欣专项基金等助残助困基金,为残疾人办了不少实事好事。2020年“爱心助残·圆梦微心愿”征集社会善款6万余元,收到爱心企业捐赠的电饭煲、微波炉等微心愿物品90余件。今年3月以来,在市领导的关心重视与市爱心办、市残联、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部门的合力促成下,面向我市身心障碍者家庭的“家庭喘息服务”试点项目正式落地实施;“爱心厦门”专项基金为9名困难视障学生赠送电子助视器。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筹募总价值约1248万元的服装、轮椅、洗护用品、净水器等残疾人需要的物资。发动市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市区商会、港澳厦门联谊会开展“爱心助残”捐赠活动,募捐资金总额584.61万元,签订五年期分批捐赠“爱心助残专项基金”协议4个……爱心力量不断汇聚,不断标刻厦门的文明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