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瓷器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中国风,China英文名字是瓷器的意思。中国瓷器是最杰出的手工艺,传承了几千年。康熙青花瓷器发展史继往开来的一个朝代,让中国瓷器站到了瓷器上的最高峰。今天样子收藏介绍一下文房重要的瓷器品类,康熙青花笔筒瓷器。青花瓷器笔筒要从康熙时期瓷器瓷胎,青花发色以及青花纹饰技法几个方面入手鉴别。
康熙青花笔筒瓷胎特点
康熙青花笔筒器型墩厚,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收藏过康熙瓷器人都知道上手有厚重感。笔筒底足糯米胎,玉璧底足的笔筒比较多见。
康熙瓷器的瓷胎应该是清代最好的,到了雍正发展到高峰,胎白细腻,釉质晶莹色白。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康熙笔筒青花发色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以云南产的珠明料为主,由于氧化钻的含量可达8-9%,因此青花不仅发色纯正、青翠亮丽,是历代青花中的标准色调,而且在图案绘制时采用分水法,使青花图案能够“墨分五色”,将物体阴阳反侧之景表现出来。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以前的瓷器,造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青花呈色深沉、灰暗。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青花色泽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变化,且呈色稳定,逐步向高峰期那种标准的翠蓝色过渡。早期青花书帝号年款的较少,尤其是前十年,常见者多为干支款或书前朝 "大明年制"款,也有署斋堂款的。釉面多为青白色。
清康熙仿嘉靖款青花人物纹笔筒口径19,底径18.5,高15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间的瓷器,其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最多层次变化可达数十层。绘画技法则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成为后代的楷模。底款书本朝款识在中期成为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数均为中期以后产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书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的瓷器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类似雍正初年产品。表面釉色与雍正时完全一样,均为青白釉。
清康熙青花开光人物纹笔筒口径18.5,底径18.2,高15.3
康熙时期青花笔筒纹饰技法特点
康熙时期以青花绘制的笔筒数量相当大,装饰题材也十分丰富,主要为石女图、山林高士图、渔家乐图或书写诗文辞赋纹饰题材,绘画采用层层涂染技法,人物和山石多用中国画的披麻皴法,青花色调呈纯蓝色,青翠明快层次多而分明,线条纤细有力,人物顶天立地,仕女高发髻,脸修长,眼睛一条缝。这是鉴定康熙人物青花笔筒的方法之一。
清康熙青花戏曲故事图笔筒通高22厘米,口径19.4厘米,底径18.3厘米,直口,玉璧形底。腹部满绘戏曲故事图,空隙处以山石、花草和树木作陪衬。胎白细腻,釉质晶莹色白,青花色调呈纯蓝色,青翠明快。为康熙中期典型器物。绘画采用层层涂染技法,人物用披麻皴法,层次多而分明,线条纤细有力,人物形象生动自然。
鉴定瓷器是一门综合的学问,除了纸上谈兵外,还要上手去感受瓷器。收藏鉴定瓷器的经验有的时候比理论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