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到成都高铁时刻表,广汉到成都高铁最新时刻表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9 04:39:40

金杖细部的鱼纹,图片来源: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博

一号“祭祀坑”的挖掘工作持续了大半个月,等到考古队员准备返回驻地的时候,在离祭祀坑东南约二三十米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祭祀坑”,其中又发现了大量形式各异的青铜兽面像、金面罩、金面铜人头像,等等。许多青铜器体型硕大,造型更是前所未见。

两个“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工作持续了两个多月,一号坑、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器多达700余件,尤其以形式各异的青铜立人像、青铜人面像、青铜兽面像、青铜纵目面具和青铜神树为代表。这个川西平原上不起眼的小村落,由此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新的发现,新的谜团

自1986年发掘完一二号“祭祀坑”以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开展新的考古发掘不再是紧迫任务。研究解读和消化已出土文物,是现任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和他的团队的主要工作。雷雨在接受采访时也曾多次表示,一二号坑已经让古蜀国名扬天下,自己从来没有期待过还会有新的突破性发现。

2019年12月,在三星堆景区栈道墙角的一次偶然发现,让雷雨和他的团队意识到,一次重大的考古发掘工作可能正在等待着他。雷雨很快找来了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领队陈德安。栈道下方昏暗,陈德安只能用手触摸,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的第一反应是一个大口尊。由此,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再次启动,后来陆续发现的三号坑到八号坑的文物,如今已经是公众熟知的年度考古大新闻,三星堆遗址也成为了考古界名副其实的“超级网红”。

在两年的时间内,考古发掘并没有着急“赶进度”。雷雨说,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考古队想在保护的前提下尽量科学地发掘,如果保护手段跟不上,宁愿暂时不发掘,所以准备了很长时间。考古现场用保护大棚作为第一层保护,恒温恒湿的考古工作舱作为第二层保护。首次采用的考古方舱主要是为了保护坑内的文物还有填土,尽量不要受到外界的污染。

三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像,被雷雨誉为一件“国宝级文物”。“它从口部一直到肩部、腹部有好几条龙形的纹饰或者牛形的纹饰,以前大口尊上没有这样的附件,它可能是全中国唯一的一件,从来没有出过龙形的纹饰。”这个尊描绘了“龙身牛头”的怪兽,“可以看出三星堆人思维很开阔,敢做敢想,他们把牛和龙捏在一起,做了一件非常美的艺术品。像这个顶尊跪坐人像,应该是平时搁在皇家的宗庙里祭祀时候用的。”

五号坑出土的半张黄金面具是这次考古发掘的“颜面担当”,几乎登上了所有媒体报道的封面,重约280克。据此推测,这件黄金面具的完整重量应该超过500克,超过了先前在一号“祭祀坑”发现的商代面具。这半张面具宽约23厘米,高约28厘米,含金量为85%左右,银含量在13%到14%。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参与了黄金面具的发掘工作。作为一名亲历者,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了当时发掘现场的景象:“金箔”最初出土的状态,颇似金沙遗址著名的太阳神鸟,像个揉皱的纸团一样,完全被压扁在泥土里,看不出真正形状。“但在逐步清理的过程中能辨认出鼻子、耳朵的形状,推测很可能是件金面具,大家就都很振奋了。”

三星堆的新一轮考古发掘还在继续进行。

1929年燕道诚偶然间的一次掘土,拉开了三星堆遗址考古的序幕。以葛维汉为代表的外国考古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为考古学打下基石的冯汉骥、王家祐,发现一二号“祭祀坑”的陈德安们,以及如今的雷雨、黎海超们,几代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勤恳不倦地探索。

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历程还完全没有看到终点。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神秘的三星堆文化给世人留下了更多的谜团。几千年前的这片土地上,古蜀先民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和中原文化保持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他们要用尽心力地铸造青铜器,又在精心布置之后埋入土中?这些追问似乎越想越扑朔迷离,学界从来没有形成定论,民间更是流传着外星文明的假说。

但不可否认的是,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让我们更加确证,除了中原地区的商文明以外,长江中上游同一时期还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区域性文明。三星堆遗址与宝墩遗址、金沙遗址和十二桥遗址等,一起勾勒了古代西蜀大地的历史文化图景。

广汉到成都高铁时刻表,广汉到成都高铁最新时刻表(9)

不管你说啥,鼓掌就是了。我给自己鼓个掌。三星堆遗址4号“祭祀坑”出土的三件铜扭头跪坐人像之一。图片来源: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撰文|李永博

编辑|王青,李阳

校对|薛京宁、刘军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