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河蟹出售分档及价格
4.零售:自打从事河蟹养殖以来,出产的河蟹从不销给贩子或上批发市场,始终坚持零售,虽说养殖地点远离交通要道,但每年只要到10月中旬河蟹销售季节,不用招呼全是客人自己上门求购,量大且路近的周边客户送货上门。本着诚实信用原则按河蟹不同规格论只出价不还价。
5.网销:近三年来,由于电商的快速发展和快递的不断便利,加上名声在外,网销比例在2017年就达50%,比上年翻了一番,2018年更达60%以上,且全是礼品包装。
6.并塘:在快速销售的同时,只要塘口中河蟹数量出售达3/4,就会进行并塘,把尚未出售的河蟹归并集中于一、二只塘。一般在11月中旬就按次序陆续干塘,腾出塘口来保证有充足的晒塘时间,为下一年的放养作好准备。
7.产量:多年来,河蟹产量基本稳定在125~140公斤/亩,春秋二季上市商品青虾产量为25~30公斤/亩,花鲢产量为8公斤/亩左右。
8.规格:公蟹规格在200克/只及以上的占比达60%~70%,2018年公蟹平均规格为230克,其中230克以上大规格公蟹占30%~40%;母蟹最小规格为125克/只,平均规格达140~150克/只;花鲢平均规格达3~3.5千克/尾。
9.产值:按其45亩净水面计算,2018年总产值达146.776万元。
产量效益保持一个“稳”字
多年来,不论气候条件如何变化,由于技术的不断提高与改进,河蟹的养殖产量、规格、价格与效益保持相对稳定。当然,相比相同规格的河蟹市场销售价格要高出40%~50%,但正是由于大规格河蟹占比高、河蟹肥满度好,才有足够的底气来让消费者接受高价格,可谓是一分价钱一分货,才能物有所值。(以2018年底数据为例)。
表3 2018年养殖成本支出 单位:万元
表4 2018年养殖产量与产值 单位:公斤、万元
生态环境追求一个“绿”字
连年的稳产高产,与平时注重池塘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我修复息息相关。
1.水质调控:除了在塘口中放养螺蛳、种植伊乐藻外,进入4月中下旬池塘水温已达18℃以上时,还用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调水王)等进行全池泼洒,培育池塘水体的有益细菌,平时为调节好水体酸碱度,还定期使用离子钙增加水体钙质。
2病害防治:整个成蟹养殖过程中塘口用药只用二次,第一次是梅雨季过后各用一次纤虫净和蛋氨酸碘,第二次为9月上中旬,使用品种与第一次相同,目的都是*灭纤毛虫与*菌,并确保上市前的休药期,其他时间不再需要使用。
3循环净化:平时池塘养殖尾水排放至种植有挺水的芦苇、荷花及沉水的伊乐藻的专用净化池塘,经净化后再循环利用,尽可能不往外排放尾水。注重环保,因此,10多年前就已通过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并续展至今。
成本投入突出一个“舍”字
1.电费支出:主要花费是开动微孔增氧机所致,一般从5月下旬开始,一般每天的22:00到7:00开动,高温季节时每天提前至18:00到翌日早上7:00开动,12:00到14:00再开动2小时,整个养殖季节电费花费在3万元,平均每亩电费达667元。
2.饵料支出:所需配合饲料均为膨化配合料,由于其漂浮于水面,这样可较为直观地观察到河蟹的摄食状况,减少一般沉性饲料因可能的剩余而造成浪费并败坏水体水质。2018年全年使用膨化配合饲料19000公斤,价值16万元、冰鲜鱼价值5万元。
3.调水支出:整个养殖季所用微生态制剂花费达2.8万元,平均每亩支出达622元。(本文转自【科学养鱼】。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