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成这部电影,吴京远赴岗什卡雪峰进行登山学习及训练,并请了职业登山家做指导,进行了半个月的极寒训练。
由于常年拍戏他腿上的旧疾复发,连长时间地站立都变得困难,他戴上夹板,拄着拐杖接着拍。
张译为了让外形更符合片中的角色形象而“自虐”式减肥,曾经一天只吃两根黄瓜,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坚持“瘸着腿”走路。
曾经去到拍摄现场进行探班的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曾说:“这是真诚的表演,处处都有充满力量的细节!”
从影片呈现的效果来看,雪山的特效、质感,给人身临其境的临场感和压迫感,仿佛将观众代入到极端环境中去。但更重要的,还是影片塑造了一群铮铮铁骨的珠峰英雄。
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登山究竟是为了什么?影片中吴京饰演的方五洲的回答是:“几亿人如果只想着吃饭问题,那我们的民族又能有什么出息?”
为珠峰的悬崖之上,没有神话,但有一群热血儿女为国登顶。
监制徐克,在海拔5200米的高度说:“1960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珠峰)北坡登顶的壮举正是由中国攀登者完成。既然是我们的高山,我们的脚就要亲自踏上去。”
影片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天寒地冻,漫天风雪中,精疲力尽的登山队员们缓慢地举起我们的国旗。天地之间,大写的中国。
没错,包括配音、剪辑、过度饱和的配乐,影片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不过,这些都并不重要。
有没有发现,这些国庆档电影爆款的演变,背后是中国人的关注点在不断向远处延伸——
从身边开心麻花喜剧式的家长里短;到这个国家了不起的史诗,《攀登者》是一次更高的眺望。
作为影迷和观众,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一部兼具诚意和水准的电影,也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了吧。也期待有了《攀登者》完成这次攀登后,未来会有更多同类型的国产主旋律大片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主旋律大片不仅需要昂扬主题,同样需要精彩的表达方式与紧张又充满吸引力的叙事方法,这才是一部成熟的主旋律大片该有的。
这也是我力挺《攀登者》的原因,精彩的故事,方法是很商业的、很类型片的、是可看度非常高的,一群出色的演员,再辅以适当的煽情与动作元素,到最后,又让人们感受到打通内心的熟悉的情感呼应和共鸣。
英雄们需要的不是仰望。而是理解和尊重,以及,不被遗忘。
没有人想走下坡路,人人都想走上坡路。之所以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
对于当年的珠峰英雄如此,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人也是如此。
这部电影,真配得上我们的珠峰英雄,这比再高的票房都重要。
向每一位「攀登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