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工作很忙,没空钓鱼,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往河边跑,反正也不远就三五里的路程。说来也怪,不去心里就空落落的,去了看看也踏实开心,这种感觉也许只有钓鱼人才能体会的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可能是我中毒太深吧,呵呵!
最近一周通过观察,钓岸边的草洞不行了,上了几条鱼就停口了。而且大都是小鲫鱼,都丢水里让它们长大吧,吃不了。有个钓友,七十多岁了,戴着眼镜挂饵,漂大坠子重,抛竿像是扔砖头,挂饵和回鱼都很慢,鱼获却不错。这老头儿窝子打的很远,在水草外面,他说近了小鱼闹。我却发现了门道,原来远处有鱼,还大!这是为什么呢?
一,季节在变。我的家乡在淮北,不知道大家的家乡天气怎么样?现在已经是暮春在即,还按照前一段时间的钓法,好像不凑效了。十天前,钓岸边的草洞,只要窝子底干净,一个窝子也能出三斤鱼,现在钓上来的都是小鱼仔!殊不知斗转星移,季节变换啊!
二,温度在变。前天赵哥这里29度,好像到了酷热的夏季,甩掉褂子换短袖了!温度持续升高,人都往凉快的圣地逍遥去了,鱼也是一样,不要忘了鱼对温度是最敏感的,浅水区已不是鱼的最佳玩耍场地了。去了哪里?
三,鱼情在变。现在大部分鱼都已经完成了首次的产卵使命,正是休整期,对食物的索取已经大不如前。现在上岸的大鲫鱼90%都很苗条,因为已经产过卵了,它们对水草的依赖已不再那么强烈,自由性很大。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可选择,为什么不选择自由呢?
另外,大家不要忽视一个重要因素:现在水中的食物很充足,不用再去逃荒。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持续,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已经完全能满足大部分鱼的需要,所以鱼的索食*大大降低,对饵料的要求也就更高了,这个一点也不难理解。
四,水体环境在变。由于岸边的水温持续升高,微生物的增多,岸边的水质也在变化,应该是变的越来越肥了。这样一来,岸边的溶氧量会变低,因为微生物要消耗氧的;再加上鱼的排泄物,岸边的水底应该有厚厚的浆层,而且是酸性水质,所以打窝后只有贪吃的小鱼才会进窝,钓上来的当然都是小鱼了。
原因仅不止于这些,还需要去探索。鱼到底去了哪里?赵哥的经验是白天鱼都在水草的边缘处。
1.鲫鱼终生都舍不得离开水草。遮风,挡雨,避阳,躲避天敌等等因素,都让鲫鱼离不开水草,而且,大部分时间水草处的氧含量还是很高的。
2.水草边的光线适宜。鲫鱼是底栖鱼类,对光线的要求很高,喜欢弱光,所以它们不喜欢待在亮水处。
3.水草边的氧气足。只要有风,水就会有波纹,溶氧就高,特别是气压低的闷热天气,水草边的氧一定比水草里的氧含量高,水草里是很少有波浪的,溶氧量相对会低很多!
4.水草边的食物多。有经验的钓鱼人都喜欢迎风钓鱼,这是为什么?因为浮游生物都被吹过来了,鱼也就引过来了,这是鱼的趋食性。
钓鱼有法,钓无定法。钓鱼千万不要形而上学,生搬硬套,要用辩证的眼光钓鱼,否则即便多打窝,钓鱼也不多!
喜欢赵哥的文章,就关注一下吧,钓大鱼的时间就要到了,持续分享野钓实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