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电梯实训基地
杭职院电梯专业开设仅短短5年,就主持制定了电梯安装维修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还完成了电梯安装维修工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教程及题库的开发。
杭职院院长贾文胜说,受新老政策更新交替的影响,加之政府不同条线的管理部门认识不一,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界定尚不清晰,很难让学校主动、大胆地作为。二级部门建立校企资产纽带意义上的深度合作,对于学校层面的改革可以积累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一旦出现问题,也会有回旋余地。他多次呼吁:“校企合作越深入,两种主体之间的混合程度越深,越需要尽早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明晰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法人主体地位和容错机制。”
专业职业相衔接 教师教材紧跟上
加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企业的适应性、吻合度,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题中之义。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对产教融合如何在专业教学中体现做了指导:“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场景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机电”)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19届毕业生杨智康目前在杭州中镁自动化科技公司工作,主要从事PLC、伺服、变频器、触摸屏等项目调试,每个月到手的薪酬收入是6500元。杨智康说,如果再多给他一年在校学习的时间,他一定要把学校的智能控制技术基地“翻”个遍。
杨益康所说的智能控制技术基地又被称为“迷你小车间”,由5个单项和一个综合共6间实训室组成, 模拟网络化、智能化、自组织、个性化的“工业4.0”生产设备和模式,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可以在安全前提下随时使用。“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智能控制技术是比较超前的,而且是整个产业链各环节都学。”杨益康的自信不是个例,在浙机电,毕业生超90%在当地就业,50%以上在行业龙头企业就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超85%,学校和他同届的毕业生薪酬收入普遍在5000元以上。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孟庆波对“工业4.0”的教学已经摸索了三年,还编写了一本名为《生产线数字化设计与仿真(NX MCD)》的教材,将于明年3月份出版。
记者到浙机电采访时,孟庆波等6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老师都在德国。去年,浙江机电学院电气电子技术系获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团队成员近三年每年都会被派往德国学习职业教育。
通过微信,孟庆波向记者介绍了编写这本教材的初衷: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掌握多学科融合的技能,并把所学的多门相关课程串接起来,独立完成整个机电设备概念机设计与调试产业链的全部过程。
2015年,孟庆波在上海工业博览会上见到了西门子的虚拟调试技术,将其引入学校智能控制技术基地的实训教学。西门子的虚拟调试技术可以被用来模拟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复杂运动,实现“工厂在打桩之前就能在电脑里跑起来”的愿景,需要对生产系统进行多层次的建模和仿真,即构建工厂系统的数字化双胞胎,所以又被形象地称为数字孪生技术。
但是上海西门子总部出于为客户负责、企业间保密协议等问题,不能提供完整的可利用于教学中的案例,西门子内部的客户培训也并没有教材。
“企业人员不擅长组织材料写教材,但他们需要推广该项技术,需要培育市场,而我们也没有与数字孪生技术相关的教材。”在孟庆波看来,大家都很愿意把这件事做好,也愿意交换技术,校企合作就水到渠成了。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控制技术基地实训室内景
在西门子及其代理企业的支持下,孟庆波去企业参加培训,也参与用户企业数字孪生项目的开发,逐步提炼出所教课程中应该具有的知识内容。虚拟调试部分涉及到机械、电气自动化跨学科融合,西门子代理商技术人员也一同加入到了开发项目案例的工作当中。
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梁乃明特为孟庆波编写的教材作序,称赞这本教材是学习数字孪生技术的必备。
但校企双方都“乐见其成”的前提是“双赢”。有的企业有自己的培训部门,也有常年面向全国的培训业务,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可能会影响到部门的培训收入,合作就比较困难。
浙机电重点搭建了智能制造技术基地和智能控制技术基地两个实训基地,都位于校内的浙江省“企业智能化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主要针对机械技术系,智能控制主要针对电气电子技术系,两个实训基地不仅用于学生实训教学,也帮助企业解决数字化改造、智能化提升中的技术问题,还可用于企业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技能比赛的培训训练。
浙机电电气电子技术系副主任刘哲纬说,要让两个技术基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涉及到产教进一步深度融合的问题:一是要把企业的项目引进来;二是及时融合应用新技术,及时淘汰更新旧设备、旧系统;三是提高项目开发,开展对外培训。“智能控制技术基地有些设备的相关教材和资源还待进一步研发,比如针对实验设备的活页式教材。现在要求开发新形态教材,集图片、视频、微课、虚拟仿真等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工作量特别大,对教师要求也高。”
“一带一路”新机遇 产教协同走出去
近年来,伴随“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变为现实,国家鼓励高职院校到海外办学,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产教融合既包含在“走出去”的现实需求中,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动能。
2016年10月,宁职院和浙江天时国际集团、贝宁CERCO学院合作创办“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这是浙江第一个高职院校“走出去”的海外办学项目。
2015年7月至8月间,宁职院电信学院教师胡克满和工商学院教师江彬远赴贝宁CERCO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专业授课,深受当地学生赞誉
自2014年起,宁职院已连续派遣23名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赴贝宁开展技能培训,为西非各国和在非中资企业培训了近500名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去年10月,宁职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师姜浩被派往中非贝宁职业技术学院,为计算机学历生授课。姜浩教的是物联网应用技术,来听课的不仅有贝宁的师生,还有科特迪瓦和布基纳法索的学生,一共 40多人。
姜浩授课用英语,而贝宁是法语系国家,虽然存在语言障碍,但姜浩一遍遍通过手势、画图和实际操作来沟通,直到学生弄懂为止。“有一次,我和学生们制作和展示了一个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灌溉的小装备,当地主管农业的官员看了非常感兴趣。”姜浩告诉记者。
贝宁当地多是一些建筑、汽车维修、餐饮类的中资小企业,企业负责人周末常邀请老师们到家里做客,他们谈到在当地难以招到合格的技术工人,都希望更多国内的高职院校到非洲办学,把先进的技术、服务、标准和理念带过去。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不断扩大。中航成套设备、中机六院、天时国际、络捷斯特、中畅、美联等企业和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石油化工行业协会、科技部LED产业联盟等行业协会纷纷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贸易投资、基础设施、海外经营,但都遭遇缺乏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的困境。
职业教育对于破解“走出去”企业招工难具有重要作用,而在高职院校“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需要企业在资金支持、专业合作以及驻外协调等方面加大参与度。
“中国高职教育海外办学需要强化校企协同。”宁职院校长张慧波对此深有体会。近年来,宁职院为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助推企业“走出去”做了不少探索,在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支撑的同时,也推动了自身专业建设水平与内涵发展能力的提升。“我们把海外办学视作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教育品牌的一个重要抓手。”
2017年,宁职院牵头成立了“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来自全国各省份的高职院校、中航国际等龙头企业及行业协会近百家单位加入联盟,通过整合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校资源,联动开展了多项海外办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