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成长性之五:药用玻璃受一致性评价推动,国内市场迎来发展机遇
药用玻璃一般指专门应用于药品包装、储存的玻璃,通常用作粉针剂、冻干机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口服液、保健品等药品的包装,相较于其他药用包材(塑料/金属等),外观更为精美环保,且安全性和稳定性更高。
1、按照制造工艺,药用玻璃可分为模制瓶和管制瓶。管制瓶相较于模制瓶外型美观、同类产品膨胀系数较低,但生产工艺复杂、价格较高且易破碎,适合较小容量储存。管制瓶多用于注射剂瓶,卡式瓶、安瓿等,而模制瓶多用于输液瓶(大容量)、药品瓶等。
2、按照玻璃材质,药用玻璃可分为钠钙玻璃、低硼硅玻璃、中硼硅玻璃与高硼硅玻璃。低硼硅玻璃和钠钙玻璃造价相对较低、工艺简单但稳定性差,容易引起药品的变质从而降低药效。中性硼硅玻璃由于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且能承受温度剧变的能力更强,因此更具备安全性,不容易与药液发生化学污染,目前国际公认的安全药包材特指中性硼硅玻璃。
山东药玻是模制瓶领域的绝对龙头,市占率超过60%,年产模制瓶90亿支,其中中硼硅模制瓶约2亿支。山东药玻从2004年起从事模制瓶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目前已经实现国产全面取代进口,价格较海外生产方优势明显,随着未来产线扩张和产品结构优化,公司在模制瓶细分赛道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加强。 与模制瓶市场一家独大不同,目前国内中硼硅玻璃管制瓶市场呈现群雄割据局面。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包材批准记录,57条中硼硅玻璃药包材相关获批记录中除2条系山东药玻中硼硅模制瓶工艺,其余55条均和管制瓶工艺相关,可见参与者众多。
中性硼硅玻璃管制瓶方面,我国发展较为曲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直接进口成品。由于中硼硅玻璃价格过高导致国内主要选用性价比较高的低硼硅玻璃和钠钙玻璃,少量需求直接通过进口满足。 第二阶段:“进口 加工”生产。“进口”是因为中硼硅玻璃制管技术瓶颈较难突破,目前主要分为全氧电助熔法(丹纳法)和全电熔法(维洛法)。丹纳法因稳定性高、耐火材料寿命较长被肖特等国外主流企业用于大规模生产;维洛法虽然环保、单品质量高,但因良品率低、耐火材料寿命较短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目前市场上只有国内四星玻璃采用。当前国内企业大多直接进口中硼硅玻璃管进行再加工制成管制瓶等产品。
随着国内企业中硼硅药用玻璃生产工艺日渐成熟,一致性评价政策和新冠疫情带动需求快速放量将成为国内中硼硅玻璃产业规模扩大的催化剂。
一致性评价相关政策推动药用玻璃包材结构性转型升级,国内中硼硅玻璃市场将持续扩容。2017年国家药监局提出推荐注射剂包装材料使用中硼硅玻璃, 2020年在《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明确指出,“注射剂使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质量和性能不得低于参比制剂,以保证药品质量与参比制剂一致。”(参比制剂包材基本使用中硼硅玻璃)。
新冠疫情带来疫苗用瓶需求暴增,供需紧张为国内企业产品放量和实现国产替代提供契机。全球新冠疫情仍然肆虐,疫苗接种需求不断增加,当前已出现供给紧缺现象,根据德国肖特公司公告,已经收到10亿支疫苗瓶的订货需求,是其产能的两倍。
我们对未来国内中硼硅玻璃管制瓶市场进行测算,仅考虑一致性评价推动因素,暂不考虑新冠疫苗等带来的长期潜在需求,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2亿元。关键假设前提如下:
1、产量方面。2019年我国主要药用玻璃产品需求为800亿支左右,其中模制瓶和管制瓶各占150亿支,安瓿瓶(管制)需求400亿支。我们假设这一数据未来保持稳定。中硼硅管制注射剂瓶和安瓿瓶,目前渗透率为7.5%,国内中硼硅管制瓶产能将逐步放量,在一致性评价推进过程中,渗透率会稳定提升,假设每年提升6pct。
我们沿用医药包装协会统计,我国疫情前血液制剂、生物疫苗制剂(包含预灌封)需求量为20亿支/年,假设未来总量保持不变。预灌封,作为血液制剂、生物制剂的最佳包材,依据山东药玻供给统计2020年需求为3.5~4亿支,目前国内渗透率约为18.75%,同样受益于一致性评价,将稳定提升。但由于目前渗透率处于较高水平,假设未来每年提升4pct。
2、价格方面。根据泰康生物招股书,预灌封采购价格约为3元/支,中硼硅管制注射剂采购价格约为0.25元/支,爱采购官网鲁蒙玻璃中硼硅安瓿瓶批发价格为0.16元/支。我们预计随着制管工艺生产配套成熟,中硼硅玻璃管相关产品价格在第三年及以后将降为原有价格的75%。假设预灌封价格维持现价3元/支,注射剂瓶和安瓿瓶价格于2023年及以后起下降25%。
3、 旗滨集团、南玻A未来浮法玻璃供给继续增长空间有限,而在房地产竣工修复支撑下,供需偏紧态势将延续,从而对浮法玻璃价格形成支撑,保障企业盈利维持高位。 当前浮法玻璃企业已开始将超白浮法玻璃应用于光伏组件面板的尝试,若后续路径顺利打通,现有浮法玻璃资产或将面临价值重估,尤其已具备超白浮法产线、技术和硅砂矿资源的企业投资价值有望提升。 受益行业景气,企业已积累了较为丰厚的留存利润,但由于浮法产能继续扩张受限,企业也在进行产业链延伸或相关品类业务拓展,包括节能玻璃、光伏玻璃、电子玻璃、药用玻璃等,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不断打开成长空间。
3.1、 旗滨集团:浮法资产价值重估,综合性玻璃巨头起舞
浮法玻璃龙头,业绩稳健上行
旗滨集团成立于1988年,2005年通过收购株洲玻璃厂正式进军玻璃行业,在2013年行业景气低迷之际收购*的浙江玻璃,极大扩充产能,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企业之一。 截至2021年6月30日,福建旗滨集团有限公司和自然人俞其兵先生分别持有公司25.36%、14.98%股份。俞其兵先生通过直接和间接持有福建旗滨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合计持有公司40.34%的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旗滨集团业务以浮法玻璃原片生产和销售为主,20年该项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达到88.3%,其余主要为节能玻璃业务,占比11.6%。
供给侧改革以来,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呈逐年上升态势,主要得益于玻璃价格的震荡上行。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6.44亿元,同比增长3.64%;实现归母净利润18.25亿元,同比增长35.57%; 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80亿元,同比增长78.87%;实现归母净利润21.93亿元,同比增长333.32%。随着下游房地产竣工需求修复,近两年玻璃供需持续偏紧,进而推动玻璃价格上涨,公司盈利不断增厚,显现较高弹性。
“一体两翼”锚定未来发展方向,向综合性玻璃巨头转型
2019年9月,旗滨集团发布“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9—2024 年)”,确定“一体两翼”战略变革,具体如下:
1、有机主体(规模发展):推进浮法玻璃规模扩张,完善区域布局、产品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争取 2024 年末浮法原片产能规模比 2018 年增加30%以上、节能玻璃产能规模增加 200%以上。 2、左翼(产品优质化):做强做优浮法主业,不断优化产品品种和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控制力。 3、右翼(产品高端化):加强可转化业务和前瞻性业务的产品线研发能力,利用技术转化与现有产品进行功能组合衍生新型高端产品,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浮法玻璃:未来发展根基,资产价值重估
随着玻璃价格维持高位,浮法玻璃业务未来也将持续对公司经营基本盘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并为其他新业务的顺利拓展提供支撑。
旗滨集团浮法玻璃业务具备三大优势: 1、规模优势:公司现拥有26条在产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日熔化量达到17600吨,年产玻璃约1.1亿重箱,市占率在12%左右,在原燃材料集中采购与摊薄费用方面优势相对明显。 2、区位优势:公司8大生产基地分别位于:湖南醴陵、湖南郴州、广东河源、福建漳州、浙江绍兴、浙江平湖、浙江长兴、马来西亚森美兰州,交通运输便利,产品主要辐射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需求和售价更有优势。 3、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公司前瞻性布局硅砂资源,目前已在福建漳州、广东河源、湖南郴州、湖南醴陵拥有四大硅砂开采基地,同时在建马来西亚、湖南资兴石英砂项目,不断提升硅砂自给率,可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并保证战略用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