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开国大典的阅兵式,历时两个半小时,受阅部队共1.64万余人,场面非常宏伟。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威武雄壮的阵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不仅为新中国的开国盛典献上了一份厚礼,也给世界以震惊。这次阅兵是我国现代阅兵式的蓝本,以后历次天安门国庆阅兵的程序和内容基本无大的改变,但是开国大典阅兵式一些细节还是鲜为人知的。
开国大典阅兵式。
阅兵式地点有两套方案:一是天安门广场,一是西苑机场
开国大典之前,由阅兵指挥所正副主任杨成武与唐延杰受命主持起草了一个《阅兵典礼方案》。阅兵方案提供了两个地点供中央最后确定:
第一套方案:市中心天安门广场;
第二套方案:市郊西苑机场。
这两套方案各有优缺点。天安门地处北平市中心,天安门周围的街道四通八达,受阅部队和参加庆典的群众容易集中,在这里举行开国大典无疑会增加热烈的气氛和效果。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便于检阅。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阅兵方队的排面不能太宽。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和中央领导刚进北平时曾在西苑成功地举行过阅兵。更重要的原因是,那里地处郊区,地形开阔,万一遭到国民党空军的袭击也便于疏散和隐蔽。缺陷首先是须另搭两三个看台,工程大,且不如天安门城楼宏伟壮观;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较远,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
1949年3月25日,*在北京西苑机场检阅人民解放军部队。
两套方案,阅兵指挥部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主任*经过反复权衡,写下了自己的意见:
*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 九·二
最终,中共中央采纳*的意见,将阅兵式地点定在天安门。而有了开国大典的成功经验,以后历次国庆阅兵和庆典,都选择在天安门。
开国大典选择在下午进行,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
开国大典是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开始的,而以后国庆阅兵都是在上午进行。那么为什么这次开国大典选择在下午进行呢?
当时中国南方还有不少地区没有解放,国民党的飞机经常袭扰北方,并企图破坏开国大典。受当时条件的制约,国民党空军夜航能力不行,航速也不快,在大陆轰炸完后,必须在天黑前返回。如果上午举行大典,国民党飞机飞到北京还能赶在天黑前回去,如果下午举行,国民党飞机就来不及飞回去了了。于是开国大典决定在下午举行。这是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最先向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议。而10月1日下午举行开国大典,这个消息之前一直是绝密。直到典礼开始前5小时,才由当时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发出公告。
“新华广播电台,下面播送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仪式,将于今日下午3点在北京(9月27日政协会议宣布将北平改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以后随着解放军空军战斗力和地面防空力量的增强,拥有了对付国民党飞机的能力,从1950年起国庆活动就都改在上午举行。
防空部队高射炮兵。
阅兵分列式是按海、陆、空顺序,海军方队走在最前面
1949年10月1日下午4点35分,开国大典阅兵分列式开始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雄壮节奏声中,海军方队走在最前面。来自安东海军学校与华东军区海军的两个方队:海军军官方队和水兵方队昂首率先走过天安门,代表着新中国最早的海军。他们当中许多是“重庆”与“灵甫”两舰起义的官兵。当他们通过天安门主席台时,广场上顿时群情激昂、欢声雷动。这不仅因为海军是人民军队新出现的军种,也是因为海军的服装特别——以蓝白色为基调,与草绿色的陆军服装明显不同;大檐帽、水兵帽、飘带、披肩更是海军特有的。
开国大典阅兵式是按海、陆、空的出场顺序。当时的习惯叫法是“海陆空军”,如“海陆空军大元帅”,那一天天安门实况广播也是这样说的:“走在队伍最前边的是解放军海陆空三军仪仗队……海军部队穿着崭新的蓝色军装正接受检阅……”而1950年以后,在天安门举行的历次国庆阅兵式,都是按陆、海、空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