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经穴361个,奇穴400个左右。
这些穴位在针灸临床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关解释穴名意义的文献,并不多见。作者有鉴及此,撰文择要论之:
腧穴最初是以“按之快然”,“以痛为腧”的形式被人们发现的。那时的穴位既无固定的位置,也无固定的主治性能,没有脱离原始的雏形,也就是说还没有固有的特异性质和实质基础,当然不可能有名称的存在,所以概称为“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等。其后,随着针灸学的发展,肯定了腧穴的部位和性能,具备了特异性和实质的基础,因此,穴位的名称才逐渐出现。从腧穴命名多以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等学说为根据来推论,阶穴名称的制订,可能始于东周,至战国时方渐趋完整。
腧穴穴名的制订,由于去古已远,目前已很少有人能逐一地解释清楚。历代医学文献中,有关讨论穴名意义的著作也如凤毛麟角,不可多得。现在可以查考及见到的:有隋代杨上善撰《黄帝内经太素》第九卷十五络脉篇所载十五经穴穴名意义的注解。还有杨氏撰注的《黄帝内经明堂》一书,对十四经经穴也曾作过解释。可惜此书现存者唯手太阴一卷十穴(内少云门穴),其余部分均已散佚了。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及明代张介宾的《类经》均对腧穴穴名的意义作了综合性的叙述,如“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但未逐穴地注解。
.唐宋以下,甚少发展,直到清代,有海阳程知扶生氏撰著《医解》一书,其中对十四经经穴逐穴地加以解释。但此书刊行不广,医史鲜载,多为好古家所搜集珍藏。除此以外,少有诠释穴名的专著了。
古人命名喻穴是遵循着一定的方法和有一定依据的。这些方法和依据,若细加归纳,可分类如下:
(一)腧穴命名的方法
脑穴的特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古人根据喻穴的特异性,首先将其归纳成概念,然后制订出腧穴名称。其方法约有下列四种:
1.比拟法:此种方法是以瞻穴的特异性为基础,结合自然界其他事物的特征,根据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现象和性质,用比拟的方法来刻划和记述所要命名的腧穴,从而使这个穴位的形象或功能通过名称具体地反映出来。
古人观察到经脉内经气的作用和影响,有和流水相似的地方,因此就用水的流行现象来比喻腧穴的功能而制订名称,如将经气所入处的穴位命名为海、泽。例如手太阴的合穴自寸口上量其长盈尺,故名为“尺泽”;手太阳属小肠,其经气所入之合穴,命名为“小海”。将经气深集处的穴位命名渊、泉。例如手太阴之原穴,由于脉气大会于此,博大而深,故名“太渊”;足少阴属肾为水经,故命经气深集之那穴为“水泉”。经气通过比较狭窄处的腧穴名为沟、。如手少阳所行之经穴位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手腕属上肢,“肢”字古与“支”通,脉气行过此穴,狭窄如沟,故名“支沟”;又如足少阳有一个穴位在髁骨外,膝上五寸处,上当风市,下临阳关,此穴居中,脉气通过时好象水行于沟渎之中,颇为狭窄,所以名为“中渎”。经气通过比较表浅处的穴名为池、诸,例如手少阳在手背部的“阳池”、“中渚等。
又用人事来类比:市或府代表经气聚集处,如“风市”即指此穴为下肢风气聚集之处,故善治中风偏枯,是祛风的要穴;“中府”为中气府聚之处,故是手足太阴之会。道、里代表经气经过之处,例如手少阴属心,心藏神,神化而为灵,故其脉气所行之经穴,名为“灵道”;其通达表里的络穴,命名为“通里”。室、舍比喻经气留住的处所。如“意舍”、“志室”就是脾气、肾气留住的穴位。门、户比喻经气出入之处,如肝魂出入的脆穴称为魂门;肺魄出入之处为“魄户”。经气流注重要的地方作关、梁,足阳明在上腹部有二.个穴位,正当胃气出入的重要之处,故名为“关门”和“梁门”。经气留住而深居之穴位,称为堂或阙,如心神留住之处有“神堂”;心气募聚之处则称为“巨阙"。
还有象征腧穴所在处骨肉起陷的命名方法:凡隆起的比作山、陵、丘、墟;低陷的比作溪、谷。腧穴位置在上的比喻为天;位置在下的比喻为地。都属此法范围,兹不逐一举例。
2.象形法:此法假借其他事物外在的形象,直接描记黯穴所在处各种组织的形状特征从而定出名称,目的要把腧穴所在处的形状特点,通过命名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下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用作象形的事物有:动物、植物……等,例如:“伏兔“穴是因其处有肌肉隆起如俯伏着的兔子相似而得名;“攒竹”穴的名称,是由于两眉攒聚时形如竹叶而来;还有“曲垣“穴,是因该处肩胛棘隆起,弯曲如墙垣一样,故以为名。都属象形的命名方法。
3.会意法:这是以腧穴本身在生理、病理、解剖上的特点,通过会意的方法,使它从名称上反映出来,其范围比较广泛。例如:手阳明的井穴——商阳,是因为此穴属庚金,金为商声,故名“商阳”;又如,服为中正之官,决断所出,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决断务求其明,“明”字从日从月,所以服募命名为“日月”。
4.写实法:此法实录腧穴的部位、生理、治疗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所以给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例如:“肩髃”穴即指此穴位在肩上 髃骨端;“气海”实录了生气之海的生理作用;“晴明“反映出能治疗眼目视物不明的性能等等,都属此法范围。
上述四种命名的方法,有时常合并用之。例如“商丘”穴,因:此穴属金(足太阴之经金穴)而定名为“商”(会意法);又因它所在处有骨隆起而取名为“丘”(比拟法)。又如“前谷”穴,因位于手小指本节之前,所以用写实法命名为“前”;再因孔穴所在处,骨肉相会,凹陷如谷,所以用比拟法取名为“谷”。均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二)腧穴命名的依据
运用上述四种命名的方法后,在制订腧穴名称时还必须抓住所要命名的腧穴的某些特点,这样才能把腧穴的实质具体地反映出来,使人们对这个穴位能有鲜明的概念。这种提取腧穴特点来制订穴名的方法,乃是脑穴命名最基本的条件,也就是腧穴命名的依据。下面分别论之:
1.以经络学说为根据:腧穴是位在经络上的点,又是经气出入的处所,它的作用与关系和经络学说最为密切,所以在命名脸穴时也以此为主要的根据。兹分二方面来说明。
(1)根据经气流行的现象来命名:凡腧穴名称以流水现象来比拟命名的,均以此为依据。例如前述海、泽、池、渚、渊、泉……等。还有名“俞”、名“注”的,也是指经气流注的现象而言。前面已经举例,此间从略。
(2)根据经脉循行和交会的特点来命名:例如肾经的“交信”穴,就是因为肾经之脉从此穴交会到脾经的“三阴交”穴去。脾属土,在五德中主信,所以命名为“交信”;又如“三阴交”,则因此穴是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交会之处,故以为名;再如肾经的“育俞”穴,系指肾经之脉由此循行深入到育膜中去的意思。都属此类。
2.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据:阴阳和五行可分为二部叙述之:
(1)根据阴阳学说来命名:人体的部位,内为阴,外为阳;腹为阴,背为阳;足为阴,手为阳……有些腧穴名称也据此而制定。例如:腹部有“阴交”、“阴都“等穴,背部有“至阳”、“会阳”等穴;四肢内侧有“阴郡”、“阴陵泉”、“阴谷”、“阴廉“等;四肢外侧有“阳关”“阳谷”、“阳溪”、“阳陵泉”、“阳池”等;都是鲜明的例子。
(2)根据五行学说来命名:五行学说用来作为脑穴命名的根据:以五声为依据则有“商阳”、“商丘”(均已解释)、“商曲”(位在上腹部,内当大肠横过处,大肠属金为商声,穴在肠曲处,故名商曲)、“少商”(乙年阴金,少商起初运,“少商“是肺经的井穴,属乙木,肺为阴金,故所出之井以初运为名)等;以五色为依据时,有“侠白”(穴在上臂内侧,正当肺脏两旁,肺色白,穴侠其旁,故名侠白);“伏白”(复溜之别名,乃水经之经金穴,金生水,是金伏水中之象,金色白,故名状白);以五常为依据,则有“交信”(已解);以五帝为依据则有:“公孙”《此为牌经之络,脾居中土,灌添四旁;有中央黄帝,位临四方的意义,黄帝姓公孙,故以为名)。
3.以脏腑气血学说为根据:脏腑和气血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基础,它在生理,病理上的影响也和腧穴息息相关,所以古人亦用以作为臆穴命名的根据。分述如下:
(1)根据脏腑来命名:五脏六府在人体内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影响,必和其他器官、精神活动、环境变化等有着有机的联系。古人在命名腧穴时考虑到脏腑和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五神(魂、神、意、魄、志)及其他脏腑的联系。因此,用脏腑来直接命名时,有“心俞”、“肝俞”、“牌俞”、“肾俞”、“胆俞”、“胃俞”、“三焦俞……等。用五神与脏腑的关系命名时,有“神堂”、“魄户”、“志室”、”意舍”、“魂门”(均已解)等。联系五体时,有“筋缩”(在第九椎节下间,旁为肝俞,肝主筋,肝病则筋肉挛缩,此穴和肝气相通,故名“筋缩”)等。
(2)根据气血来命名:气血在经脉内流行,它的关系和腧穴特别密切,所以,在腧穴的名称中也结合了胎穴和气血的关系。例如“血海”即指脾血归聚之海而言;“血室”乃“关元”之别名,因此穴为女子蓄血之处,腹气出入之处;又如“气冲”,即指腹气出入之冲要;肾气归豪之穴,命名为“气穴”。都以气血为依据。
4.以脑穴所在处的解剖和位置特点为依据:腧穴分布全身,随着它们所在的部位不同,在解剖上和位置上也各具特异。例如:有的腧穴在某一骨骼、肌肉、器官的近旁;有的腧穴因所在部位的特征而和某一器官有特殊的生理、病理影响;有的腧穴在骨肉丰隆之处;有的腧穴在骨肉宛陷之中。根据这些特点,所以有的穴位以所在处的骨骼为名,如“曲骨”、“完骨”、:“天椎”、“巨骨……等;有的穴位以所在处的器官为名,如“耳门”、“鼻准”等:也有以穴位所在处的局部名称为名的,如“印堂”、“会阴“等。
5.以腧穴在生理、病理、治疗上的特性为依据:某些腧穴因有某种生理功能而得名,如“水分”,因此穴是小肠分清别浊的分水岭而得名;某些瑜穴的名称是由病理影响而来,如风气出入之处日“风门”、“风气入中之处曰“风府”等;还有一些腧穴是因为在治疗上有特殊的影响,人们为了记录这种特性,故以治疗效果来命名;例如“睛明”(已解)、“光明”(能使目视物光明之意)等皆是。
除了上述五种命名的依据外,古人还利用腧穴的特点结合自然界其他事物的关系,作为命名的依据。其内容包括了古代的“音律”、“运气”等学说和某些现成的名词,在腧穴的名称中常可见到。例如:“吕细”(“太溪”之别名)即是指吕声之细弱者,吕为阴声,细弱亦阴象,肾为阴中之阴,故其原穴以吕之细者为名,这是音律的运用;又如“少商”的名称即因运气而来(已详前);再如“列缺”为手太阴之络穴,因肺为华盖,有垂天之象,其络自此穴别出,经气由此而至手阳明经,也有裂出缺去的现象,故用会意法取用这个名词为名。
最后由于腧穴名称的内容包括了腧穴本身在解剖、生理、病理、治疗等各方面的特性,真实地反映了腧穴的内容,因此研究它的命名是有科学意义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脆穴客观的特性,进而应用于临床。同时,古人在制订穴名时广泛地引用了当时的各种学术思想,因此腧穴的名称,也可以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来新究。尤其是在定名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这一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曾被充分利用,因此研究腧穴的命名,对了解古代的哲学思想也有一定的益处。
本文略论腧穴命名的概念。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全面地对各经脑穴穴名逐一地解释,同时举例解释的穴名,也比较简单,不当之处;祈同道正之。
按:本文原载《中医杂志》1962年11月号。陆老鉴于腧穴名称的意义,从古以来很少有人进行研究和作全面的解释,因此从事整理和收集穴名意义的工作,积多年心血,对此有较深的认识。本篇所述仅是脸穴命名的方法和依据的概况,所举穴名,如少商、商曲、日月、交信、公孙、伏白、吕细、列缺等,均义深难懂,经陆老剖析,恍然大白。虽文短词简,但对研究腧穴名称的含义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全文收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