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不懂事的人突然懂事, 全世界都会看到他的变化, 无限地赞美他。
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都过于懂事, 他就没有了任何任性的机会,只要做出一丁点不那么懂事的事情, 就会被指责。
但这样的懂事,其实是一种不被人看见的最深的绝望。
Two
记得,杜江在谈到对嗯哼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可以任性被宠爱,哪个孩子愿意在委屈中变得懂事呢?
成年人的世界也一样,“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不久前,蒋方舟曾在《奇葩大会》上分享了关于自己“讨好型人格”的故事。
7岁写书,9岁出书,少年成名的蒋方舟,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无论是普通的人际交往,还是在亲密关系中,她都是尽量表现出懂事的样子,避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害怕让别人不高兴。
甚至在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时候,明明自己已经很不高兴了,她还是不会表达出来。
这种“讨好型人格”,其实也只是太过懂事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希望被肯定,也怕别人对我失望。”
大部分所谓的懂事,其实都意味着自我牺牲。用自己的不舒服换取别人的“舒服”,用自己的不快乐换取别人的“满意”。
米里亚姆和埃尔芬研究发现:懂事的人容易患“取悦病”。
懂事的人习惯于优先满足别人的需求,却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的真实感受。
长期以往,他们学会了迎合,学会压抑伪装自己的情绪,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心情上。
Three
除了表面上和气,委曲求全换来的“懂事”,不但委屈了自己,也无益于与他人关系的维护。
在社交网站上看到一个网友分享的故事,因为小姑来到他们所在的城市找工作,尽管家里也没有空余的房间,在提出借钱为她租房的建议被家人否决之后,懂事的她还是勉为其难地让儿子跟自己住,为她腾出一间屋子。
可是,这样的“懂事”,并没有换来小姑的好感,却因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出现了不少生活琐碎的摩擦。
她写道,“她不交房租、饭钱也就算了,但在别人休息时还故意调大电视音量,连敲门的基本礼貌都不懂。”
最后,当她忍无可忍地要求对方搬出去住时,对方非但没有不感激那段时间的留宿,反而在老家亲戚的面前说自己大度懂事都伪装的。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过于懂事的人,一开始就确立了“他人认可高于自我需求”,他们在过分友善的过程中,不断放低自我价值,于是就变得越来越低调,逐渐沉默,日益可欺。
当你的懂事变了质,就会被别人利用,变成一把伤害你的利刃。
Four
王尔德说: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适度的自私有益身心健康,过度的懂事体贴反而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