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杨新鸣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考了西安话剧院,从此改变了命运。 受访者供图
第一个科目是“小品”,他不太了解是考什么;第二是“朗诵”,他在学生时代有过多次朗诵的经历,自己也读了不少中外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等。他觉得“朗诵”是能过关的;第三是唱歌和才艺。他一直是业余文艺爱好者,学过乐器和声乐,感觉这项应该也没问题;最后一个科目是文化考试。他刚经历过高考,对知识点还很熟悉,而且话剧院只考文科不考数理化,那就更有把握了。他找专业老师辅导了一两次“小品”和“朗诵”后就赴考了,经过7轮考试被录取为西安话剧院第五期演员训练班学员。他说:“我自己也没想到会这么幸运。”
在他的印象里,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全国开设表演艺术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毕业生数量供不应求,“演员表演训练班”是各话剧院团培养后备人才的一种普遍方式。训练班学员完全按照戏剧学院的教学大纲和表演教材,由拥有数十年舞台表演经验的老艺术家和导演担任老师,进行为期三年的专业系统训练。学员的三年学习期也是实习期,课余时间到排练场和剧场去观摩前辈们排练和演出,甚至有机会同台演出。“我个人觉得这种方式很不错,实习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消化学到的理论,感悟到如何把理论运用到表演实践当中去。而且这样培养出来的演员,更了解院团的表演传统和风格。”
这批学员训练班毕业后,赶上了话剧行业不景气。但与此同时,作为话剧表演训练方法之一的“小品”却很受大众欢迎。1984年第二届央视春晚,陈佩斯与朱时茂合作的小品《吃面条》轰动一时,给西安话剧团的这些年轻人带来了启发。杨新鸣跟训练班同学,也是同事兼室友谭希和一合计,决定投身小品创作。“因为所有的表演课作业都要交小品,三年间我们不知道编了演了多少,就觉得编演小品也不是个难事。当然也是因为不想闲着荒度青春嘛,就一起编演小品参加比赛、参加地方台晚会等,也拿过一些奖项。甚至我们还编排了一整台小品,经剧院同意之后公开对外演出。”
杨新鸣(左)与严顺开合作小品《张三其人》。
1990年开始,杨新鸣和郭达、蔡明一起合作编演了如《春女》《婚姻变奏曲》《谁跟谁啊》《餐厅轶事》等小品,多次在《综艺大观》上表演。《综艺大观》是当年央视当红的文艺节目,里面播出的小品往往会成为一段时间里人们热议的话题。因为一直没有间断小品的创作和表演,他还在1993年和1996年两次登上央视春晚,得以跟严顺开等前辈合作,从而被更广泛的观众认识。其中,《张三其人》获得当年“春兰杯”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评选小品类一等奖。许多年纪稍长的观众至今仍记得他在《张三其人》里饰演的角色——大大咧咧的李四。
关键词·表演态度
主动回归舞台,庆幸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如今年轻一代观众熟悉并激赏的,是杨新鸣近些年在影视作品中塑造的那些鲜活的小人物。实际上他是演小品出名后才开始接演影视作品的,甚至第一次“触电”的机会也是由小品带来的。当年受《吃面条》启发,他跟谭希和编演小品《小贩与外宾》登上1985年陕西电视台春晚,两人也因此在陕西当地有了名气。那个时候,根据贾平凹小说《鸡窝洼的人家》改编的电影《野山》正在招募演员。担任该片副导演兼表演指导的西安话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曹景阳把他俩推荐给了剧组,在片中分别饰演阿承(杨新鸣)和二水(谭希和)。
杨新鸣出演电影《野山》(左为杜源)。
《野山》成为了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大赢家,但在其中担任配角的杨新鸣似乎没受什么影响,依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品创作上。上世纪90年代,他成了《综艺大观》的常客,也登上了央视春晚,出门上街也常会被人认出来,但在最红的时候他突然从小品领域“消失”了。“当时也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吧,其实是我自己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那大概是在1994年的下半年,我拍了一部轻喜剧电影。拍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会演戏了,常常在现场不知所措。我慌了,害怕了……”他知道这是长期演小品造成的后果。电视上的小品表演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演员只能不断压缩表演的空间,尽快找“包袱”抖“包袱”,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时间长了,演员容易误以为这就是正常的表演状态。等真正到了拍电影电视剧、演话剧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不会演戏了。
意识到原因后,他主动退出小品表演,回到剧院舞台。“因为我知道话剧排练场和舞台的磨炼,对演员表演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恢复,一点一点提高。”演话剧之外,他也接拍一些电影、电视剧,但往往由于时间限制,只能演一些小人物、小角色。从2009年开拍的电影《无人区》算起,他在宁浩、孔笙、丁黑等导演或监制的影视作品里出演了形形色色的小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人区》的加油站老板、《我不是药神》的刘牧师、《战长沙》的胡长宁,到《大秦帝国之纵横》的惠施……经常有网友在弹幕或评论区发问:这个演技厉害的老头是谁?
电影《无人区》中杨新鸣饰演加油站老板(左为徐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