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如今复古浪潮的来袭,大家对于在书中记录的历史越发的感兴趣了。现在有许多人遇到影视剧中的“穿帮”场面。都能够很快地辨别出来,指出错误。
这种现象很直接地反映出来,历史在国民范围之中的普及程度,也间接表明了,如今大家对于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的重视,以及每个人都很乐意传承国家传统文化的意识。
愿意将历史文化传承下去,也意味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如今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孩子们接受教育不再是一件难事。
可是在以前,读书考试是唯一一条可以光宗耀祖,改变家庭原有条件的途径,有一群人被叫做寒门学子,他们通过读书,被人发现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先成为秀才。
如今许多人对于秀才这一称号在学历方面的真相还存在误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真实的秀才,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
古代的科举制度首先说到科举制度,就必须从科举制度的起源说起。
科举制度,是由隋炀帝开创的进士科逐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在隋朝之前,进入朝中做官,一直都是皇亲贵胄的特权,这也逐渐导致了腐败和德不配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隋炀帝开创了这种凭借真才实学任命官员的方法,这种方法一经使用,便广受天下寒门学子的称赞,科举制度也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了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可以说,从科举制度创立到如今,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科举考试跟现在的考试,要考的内容并不一样。科举要考察的,是学子们对于“四书五经”等文化经典著作的理解与运用,不像我们现在要求的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
而考试,又会被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县试和府试通过的学子,被称为童生。这两级的考试,只是最基本的入门测试,如果连基本的测试都无法通过,则说明这个学子真的是在天赋方面差点,与仕途有缘无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