萓草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又名黄花菜,金针菜,忘忧草,鹿葱花,宜男花。古人把置草比作母亲,唐人牟融《送徐浩》云:“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萓雪满头。”椿萱,分别借指父母。明代徐渭画草题诗为母亲祝寿:“问之花鸟何为者,独喜萓草到白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诵千秋。”又古诗曰:“堂前种竹堂后萓,春深笋长萓草繁;手植忘忧慰母颜,每怜寸草报恩难”。言在庭院里种植萓草,以表达思怀母恩之情。
传说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从小家贫,患有浮肿病。一天,他讨饭到黄家,黄家母女蒸了碗萓草给他吃了,不久解下许多小便,浮肿渐消。陈胜称王后,为感激黄家母女的恩德,邀请她俩进宫。可餐桌上丰盛的佳肴,难以引起陈胜的食欲,他突然想起萱草的美味,就请黄婆再蒸一碗,可总感味道不及当年,怎么也咽不下。黄婆说:“饥饿之时萱草香,吃腻酒肉萓草苦。”从此,陈胜将黄家母女留下种植萓草,当作蔬菜常食,且将萓草更名为黄花菜。
黄花菜还有许多趣闻。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刚强正直,但他是曹魏宗室姻,怕时人议论这层关系才激烈反对司马氏统治集团,故常特意佩戴黄花菜,以表示自己早已忘却同曹魏的裙带关系。唐朝诗人白居易通咏:“杜康能散闷,萓草能忘忧。”黄花菜亦有“宜男草”雅号,晋周处《风土记》载述:“猗猗令草,生于中方。花日宜男,号应祯祥。”人们认为妇女服用或佩戴黄花菜能生男孩。如此传说,不难看出黄花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种植价值。
黄花菜入药始载于唐代《日华子本草》,认为其性平味甘,能养血平肝,安神明目,利尿消肿,可治头晕,耳鸣,明痛,吐血,心悸,腰疼,乳痈,淋病等疾患。《本草纲目》载:“黄花菜除解通淋,止渴消烦,令人心平气和,免于忧郁。”又据《本草图经》载:“黄花菜安五脏,利心志,明目疗愁。”《本草经注》还说“萓草味甘,令人好欢,乐而忘忧。”《本草正义》载“萓草花,今为恒食之品,亦禀凉降之性。”《随息居饮食谱》称之“利膈,清热,养心,解忧释忿,醒酒,除黄。”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花菜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具有较好的健脑、益智、抗衰老功能。当今世界长寿之邦的日本,把黄花菜列为“植物性食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健脑食物”之一,尤其对胎儿发育更为有益。最新研究,发现黄花菜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良好作用,对防止脑溢血、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神经衰弱等病症十分有益,近年来还发现萓草根具有抗结核和治疗血吸虫病的作用。
黄花菜诚然药食俱佳,然食之不当往往引起中毒。鲜花中含有一种秋水仙破的物质,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秋水仙碱在高温情况下容易分解消除毒性,在60C情况下,毒性减弱,在100℃高温下就可以消除毒性。食用鲜黄花菜时必须用开水余烫,炒熟,防止中毒。黄花晒干后,秋水仙碱即被破坏,故干品做菜不再中毒。一且食用鲜黄花菜发生中毒,其解毒法:用鞣胶和浓茶等生物沉淀剂洗胃急救,同时口服鸡蛋清和牛奶等润滑剂保护消化道,并服用保护肝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