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桥村村口。人民网 党童摄
早上天刚亮,郝家桥村村民侯志荣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家的小院从里到外打扫一新。侯志荣说:“每天都有游客来,咱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1951年出生的侯志荣满面红光,看起来精神十足,忙前忙后,不像个70后。
窑洞里,老伴蒸的羊肉包子香味飘满屋。室内窗明几净,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侯志荣指着雪白的屋顶,满是感慨,“以前躺在这老窑,黑乎乎的,土灰往下掉,每天起床一身灰。现在的新窑洞,每天醒来都是敞亮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
**来村考察时,曾到侯志荣家中看望。*强调,看到你们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人丁兴旺,我感到很欣慰。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就要把这件事情干好,不断交上好答卷。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更大胜利。
侯志荣家的窑洞小院。人民网 党童摄
夏季的陕北,天高云淡,室外是37摄氏度的高温,窑洞里却凉凉爽爽。坐在炕沿,谈起以前的日子,侯志荣感慨万千。
2013年,侯志荣的老伴患了乳腺癌,为治病欠下30多万元贷款还不上,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难。“那个时候住在老旧的窑洞里,过年的时候连买肉的钱都没有。”
后来,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老侯树立信心,开起了小磨坊加工高粱、小米,村里给他老伴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加上儿子外出打工,老侯一家逐步有了稳定的收入。
“老伴公益性岗位工资一年收入1万元,我的零碎收入加上分红、补贴每年1万元左右,加起来一年收入2万元哩!”2016年,老侯一家脱了贫。
“今年以来,村里土地流转和集体经济分红又增加了近千元,孩子们在外打工更安心了。”坐在窑洞里,侯志荣欣喜不已。
“政府出一点,自己掏一点,现在窑洞修得跟新的一样,咋能不感谢党带来的好日子!”老侯和老伴商量着下一步的计划,“再开个小卖部,让儿子儿媳回来在家里开个农家乐,收入还能增加不少哩!”
新建的郝家桥小学。人民网 党童摄
近年来,郝家桥村立足村情实际,积极进行三变改革,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创新进行“红绿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和不断壮大。
村容整洁,绿柳荫荫,山大沟深的郝家桥村一年一个样。山上是现代农业、规模养殖、光伏发电次第开花,山下是幼儿园、学校、互助幸福院承载着村民的好生活。
“山沟里把温棚建,荒山变成花果园。修学校幼儿园,给老年人修个幸福院。两不愁三保障,家家户户过小康。千年长来万年长,永远不忘共产党……”77岁的村民马兴业自编的顺口溜描述了郝家桥村的好光景,每天他都要给来村子学习的学员和游客讲一讲郝家桥村的今昔对比。
村民马兴业正在给前来郝家桥村学习的学员讲解。人民网吴超摄
傍晚时分,忙完讲解,马兴业就往村里的互助老人幸福院走去。老人们围坐在敞亮的幸福餐厅的餐桌前,一碗碗羊肉臊子面已经端上来,就着小菜,香!
“在我们村,老人每人每天只需5元就能吃上两顿热乎饭,这里不仅管吃饱,花样还多。”马兴业感慨地说。
讲起郝家桥村的变化,第一*常晋乾如数家珍:清晨,琅琅的读书声从崭新的郝家桥小学传来,教室里窗明几净,孩子们每天中午不但能吃上免费的午餐,还能坐上校车;村卫生室为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定期为老人进行体检,实现了“小病不出村”。
产业旺:山沟沟能走出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