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秦国军事实力比较弱,经常受到中原诸国侵扰边境,曾被魏国夺去大片领土。秦孝公痛定思痛,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无论是士兵素质、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还是军事制度都远远超过了中原诸国。秦国的关中、巴蜀、汉中地区,土地肥沃,社会安定,有山川险阻与中原诸国阻隔,战事较少,人民殷富是秦国兵员补给和后勤保障重要地区。
此外,在后勤保障特别是在物资运输上,秦国采用水陆并用的原则,使得秦国运输能力大为增强,从而保障军粮等战略物资能够通畅无阻运往前线,到了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兼并领土,黄河水路被打通,大批物资可以顺而下,足以供应秦军。
《战国策》记载“秦,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从调动军队数量来看,在战国后期秦军具备动员百万以上兵力的能力,长平之战,秦军俘虏赵军四十多万,竟然全部活埋,并为招降。秦国派李信率领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打败而归,第二年又派王翦出动六十万大军才战胜楚军,由此可见,秦国动员能力十分强大,兵员最为充足。此外,秦国的尚武文化,军功爵制严格军事激励措施,培养了大量优秀军事将领,这也是秦国能够在历次军事战役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总之,战国末期秦国军事实力最强,要得益于充足的兵源和后勤保障,强悍的尚武精神,严格军功爵制激励制度,使得秦国成为战国末期最为强大军事强国。
魏国、楚国军事实力逐渐衰弱在战国时期,魏国军事实力最先强大,在魏文侯时期其军事实力达到鼎盛,强于其他六国。魏国军队曾经打败过各大强国,南下夺取楚国重地,北上灭了中山国,在东方打败霸主齐国,在西面占领了秦国河西地区战略要地,重创秦国。
魏国可用于作战的军队没有秦国多,只有五六十万,魏文侯以后军事实力开始下降,当名将吴起离开魏国加入楚国后,对魏国军队打击巨大,此后,魏国军队每况愈下,在兼并战争中不断失败,领土减少,军队人数也不断缩减。魏国大将庞涓在马陵地区被齐国全歼十万军队,在伊阙之战中,魏韩联军被秦国白起斩首二十四万,魏赵联军被秦军在华阳一战斩首十五万,经过一系列重创之后,魏国军队从此一蹶不振,魏国也由强国变为依附强国而生存的国家。
受过重创后的魏国,在战国后期仍有一定抵抗力,加上魏国以土地作为军功赏赐的激励措施,使得魏军仍有一定战斗力,秦军几次想一举攻破魏国都遭到失败,特别是当信陵君出现时,在他策划下,形成五国合纵攻秦态势,打得秦军退守函谷关;但当信陵君被免职后,魏军战斗力迅速衰落,此时,秦军各个击破,魏军已远非敌军对手。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领土疆域最为广大的国家,同时也拥有最为漫长的边防线,因此楚军不到要有大量边防驻军以抵御外敌入侵,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机动兵力,楚军的兵员总数较多,可与秦国相匹敌。
《战国策》记载,蔡泽见逐于赵曾言“楚地,持戟百万。”
然而,由于地域广大,造成楚军兵力分散,加上其分权制体制使得军事调动效率低下,楚军战斗力不强。当吴起变法后,楚军实力增强,曾南平百越,向北兼并陈、蔡,退三晋;西伐秦国,这是楚国军事实力鼎盛时期。
当吴起改革夭折后,楚国军事实力下降,在同北方六国混战中,楚国多数是以兵败割地而告终,例如被秦军斩首八万,丧失汉中战略要地,垂沙之役被秦国、魏国、韩国夺取大片领土。当秦国白起攻下楚国都城后,楚国被迫迁都。楚国虽然经过多次重创,毕竟是个大国,在战国末期,楚国仍然是一个军事大国;秦国李信衰落二十万大军攻楚,被楚军打败,最后秦国不得已派出老将王翦带兵六十万才将楚军打败,由此可见楚军兵员之多。
楚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分散的权力体制,朝廷的腐败,军事动员能力效率低下,缺乏优秀的将领。楚国和魏国军事实力变化轨迹大致相同,在战国初期军事实力都较为强盛,然后逐渐衰落,只是衰落的原因、时间、程度不同而已。
齐国、赵国盛极而衰笔者认为,战国初期,齐国军事力量实力较为一般,三晋的联合进攻使其损失惨重,直到齐威王进行改革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齐威王任用孙膑为军师时,曾两度大败魏军,使得魏国由强转衰,魏国便服折节臣服于齐王。
齐国征服魏国后,凭着强劲的军事实力成为能和秦国对峙的东方霸主,然而此时的齐王却好大喜功,为了显示国力,四处征战,先是围攻楚国五年,西困秦国三年,此后又以全国兵力攻陷宋国,耗费巨大的国力和兵力,齐军由此疲敝不堪,当乐毅率五国联军大破齐军时,齐国军事实力由盛转衰。
在经济方面,齐国强大的工商业为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也为齐国供应了源源不断的兵源,然而,这些工商业阶层缺乏尚武精神,即使齐国以金钱奖励军功制度,他们也不会为了奖金在战场上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齐国军队的战斗力,尤其是齐国缺少优秀的将领,导致齐国军队更像一盘散沙,到了战国末期,齐国军队都抵挡不住燕国、楚国、魏国的进攻,更不用提秦军了。
赵国军事实力,在战国初期并不强大,常常和魏国、韩国结盟联合对外用兵;三晋联盟破裂后,赵国独自对外发动兼并战争,但在整体实力上还是弱于秦国和魏国,其领土经常遭受这两个国家军队入侵。赵武灵王时期,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后,向胡人学习骑射战斗技术,从而使赵国军队战斗力大为增强。
赵武灵王亲率二十万大军,夺取了中山国和胡地大片土地,并且收编了大量林胡、楼烦军队,充实赵国军队,而胡地多产战马,自古以来就出产优秀骑兵,因而赵国军事实力迅速上升,成为能够和秦国、齐国相抗衡的军队。赵惠文王曾派赵奢、廉颇等武将曾打败秦军,使得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首次遭遇败仗,由此可见,赵国确实有与秦国一决高下的能力。
然而,在赵孝成王时期,他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致使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万兵力,从此赵军再也没有单独与秦军抗衡的能力了。在战国后期,赵国虽然有廉颇、李牧、司马尚等一代名将,使得秦军不敢轻易攻打赵国,但是赵国也没有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使这些名将非死即走,从此赵军一蹶不振。
燕国、韩国军事实力弱笔者认为,燕国与韩国在战国时间绝大部分时间里,军事实力都是最弱的,燕国较少参与中原诸国的合纵连横及战争,使得经济得以发展,燕国在对北方少数民族用兵时曾取得过一些胜利,此时燕国综合实力也有较大提高。
《战国策》记载“燕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
但是,燕国军事实力与中原各国相比差距太大,齐宣王只用五十天就攻下了燕国都城;燕昭王重用乐毅使得燕国军事实力增强,曾显赫于诸侯,然而到了燕惠王时期,乐毅不受重用,尽管燕国军队围攻齐国整整五年,却被打败。此后,在对外兼并战争中,燕国军队始终处于弱势。
燕王派六十万军队围攻赵国,却被赵国大将廉颇和乐乘打败;燕国本身军事实力就很弱,在与赵国、齐国连年战争后更加虚弱,到了战国末期对秦军的进攻毫无抵抗力。
韩国领土较小,处于强国包围之中,在整个战国时期,韩国都处于依附强国而生存,即使在结盟联盟中韩国也只能充当无足轻重的配角。在和三晋联合用兵时,韩国在军事战争上曾取得一些胜利,当三晋联盟分裂后,韩国先依附魏国,后又依附秦国,只能在联盟中求得生存;然而联合并没有给韩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对外战争中,韩国一次又一次损兵折将,割地求和,国土面积不断缩小,到了战国末期,韩国被秦军轻易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