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从内地国企到香港工厂,从空调辅机到玩具设计,几经辗转,这位笔名为“木易春”的工程师来到了一家老牌意大利鞋机企业。在国际先进制造企业的工作经历,让木易春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工作理念,也令其对此时的中国制造有了更加清醒的认知。
设备国产化的困惑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基础,也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目前,一些国家的尖端设备仍对我国实行禁运、更遑论在中国设厂生产,加上人员、技术、配套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国家先进的装备制造业目前还很少进入中国,进来也偏向小装配型,便于其直接抢占市场。与高手过招的机会较少,也使得我们的进步不快。
这家企业在中国设立工厂是因市场竞争所迫。由于中国已是世界鞋业制造中心,鞋机的市场主要在中国。经过市场的培育,一些台资、国内鞋机企业先后成长起来,尽管品牌逊色,但凭仅二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加上更方便、快捷的服务,一举抢占了大部分市场。
老牌的国际鞋机企业也坐不住了,于是跑来中国开厂。一是降低成本、抢占国内市场;二是把中国低成本制造的机器,利用他们的品牌返销到意大利、墨西哥、阿根廷等鞋业制造国家(这是他们的长项),可谓一举两得。
国际老牌鞋机企业在国内市场还面临一种令国人脸红的局面:他们一些技术不高的设备,无一能幸免被抄袭的命运,后来意大利人甚至不敢拿样品机来国内参加展会,生怕新机刚出来马上又有人仿制。
该厂以气动运用技术独步世界,有一款鞋机是制鞋成形的关键设备,也是该厂主力机型,一个大型鞋厂使用可达百台之多,价值数千万元,电脑机价值更高。面对如此肥肉,觊觎者不计其数。有一家企业甚至请来大学教授,成立了项目组,专门仿制这种设备。但由于其内部设计玄机重重,加上制造、零配件等方面的因素,没有成功。有的外形虽然做得相似,但性能相差很远,至今该厂还能维持对该种设备的垄断。虽然这种技术含量高的设备没人能够仿造,但市场深受众多低档设备冲击,除非不得已,一般鞋厂较少采购这种性能优异、但价格昂贵的设备,这种设备也存在极大的市场压力,降低成本、实现国产化是必然选择。
设备国产化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机械零件倒还凑合,难在通用部件的选择。附近的机电市场有二千个商户,看起来机电产品异常丰富,价格也低廉。仔细找下去,发现大家都在做大路货,很多品种根本没人做,特别是质量好的少,连合乎要求的螺丝都难找,有的名义是12 .9级,但测试达不到要求,表面处理也难入老外法眼。因为劣质货太多,意大利人后来要求放弃在机电市场寻找配件,转到网上寻找品牌生产商,越找心里越不是滋味。最后,标准件,轴承,密封件,导轨,丝杆,阀,继电器,PLC,马达,控制器等,基本都采用国外品牌或外资企业的产品。
尽管如此,做出来的机器可靠性还是打了折扣。意大利原装机寿命十年,前三年故障极少,但国内组装机用了半年就故障不少。譬如,有一款弹簧,意大利的需要一千多元一条,国产的30元。为了做这种弹簧,专门从国外进口了琴钢线,但做出来的仍不合符要求。意大利的弹簧可用5-8年,国产的用了半年时间就因弹力不够无法再用,关键就在热处理环节出了问题,其它方面的问题也不少。
分析下来,我们的设备性能差,可能缘于我们的设计差一点,材料差一点,设备差一点,工艺差一点,热处理差一点,装配差一点 ,加上人员素质和工作责任心差一点,多种因素积累下来,性能就差了很多。可谓步步差之毫厘,结果谬以千里。在我的记忆中,以前国营质量控制体系完备,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还是基本过硬的,遗憾的是,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营企业的大量转制或*,国内民营企业的兴起,国内零配件的质量还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不是歪曲民营企业,而是实际情况造成的。民营企业面临很大的压力,加上技术积累少,企业很少建立全面的质量保证体系,加上现在的技工不像以前需要经过三年学徒才成。
譬如,一个不懂材料、不懂金相的人做热处理可谓司空见惯,仅凭一些经验、一些规范来操作,效果自然不会很良好。今天,脚下的土地成为中外厂商的逐鹿之地(至少所在的南方这个行业是这样),高端产品被国外产品占领,中端的产品被一些台资企业占领,国内众多厂商集中在低端,靠拼命打价格战或仿造度日。经常接触一些学机电的年轻人,他们不在做技术,而在忙着推销国外厂商的零部件,我时常为自己设计的设备必须选用价格高出国内3倍、5倍甚至更高的他国零部件而痛心,一台机器70%的成本都贡献给了他国供应商和海关,一堆国产零件的造价还比不上一个国外的伺服电机。在一个通用部件没有竞争力的大国,要提高制造水平任重道远。
感受高效的设计制造近来又进入一家日韩企业。日本、韩国电子工业发达,为其配套的设备制造业也处于领先水平,令人惊奇的是,制造这些设备的厂家有的竟然是麻雀工厂。所在的这家企业,老板是日籍韩裔,技术来自日本,在国外有一个小厂,和另外一个工厂几乎垄断了一种电子设备市场,这种设备在不少企业存量有几十台至上百台。
请来看这样一个国外工厂的架构是这样的:社长一人,部长一人,负责生产、采购,机械设计师一名,电气工程师一名,装配工4名(一人兼仓管),电工一名。这样一个十人左右的工厂,效率很高,一年的产值相当于2000万元。由于是批量产品,全部零件外发,采用自动设备加工,加工质量较高,拿来就可装配,不用配作,返工的很少,装机效率也高。企业整体效率可高十倍。
更令人吃惊的是设计速度。在这家公司,一种设备,有100多张图纸,在四十天内要完成从开发设计,制造,装配,调试全过程。时间大概是这样安排的:方案总图8天,零件图6天,技术文件1天,加工10天,装配加调试10天。
一家公司委托做一种生产线,包括组装、各种性能测试,长度35米,有13台专机,在国内可能需要由几个水平不错的工程师组成项目组负责,但这家公司仅由2名外籍工程师3个月就告完成,一人设计机械,一人负责电气。本人在国营企业做的是辛苦异常的非标设备,也在以讲究快节奏的港资企业呆过,但与现在的企业相比,效率仍大相径庭,值得借鉴。
结合与这些外籍工程师的合作经验,认为外籍机械设计师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学习:
① 见多识广
自动化设计首先要对先进工艺有深入的认识,有广阔的视野,熟悉各种方法和各种先进元器件运用,否则设计只能是一筹莫展。这方面是他们的突出优势,由于长时间的实战,在方案设计上见多识广、效率很高,在元器件选择上也是信手拈来。机械设计师可以直接对测试、控制、检测、传动部件进行选型,电气工程师只需要编程,也省了双方反复讨论、认证的时间。
②造型水平高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功能相同的东西,我们设计的可能比较呆板,自己也觉得不满意;而他们的设计,“初看出人意料,想来又在情理之中”,设计很巧妙。
③ 资料丰富
他们各种资料齐全,各种标准件、零部件、外购件图库应有尽有,调出来就能用。有了这种庞大的零配件图库,设计效率显著提高,可以节约30%以上的时间,图面也更加规范、美观,还能大大开阔眼界,掌握各种国际最先进零部件的运用。
④ 动手能力强
这些家伙,操作一点也不含糊,开起机床来有模有样,令人眼热,搞起装配来也不赖。据介绍,他们的样机都是设计者和装配工一起装配的,这样很容易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经常动手,也避免了“图纸工程师”的常犯错误。
⑤ 精神可嘉
原以为,中国人的勤劳是出了名的,但这些外籍工程师在紧张的时候居然可以3天不睡觉。一个近半百的工程师,困了就在椅子上迷糊一会。外国工程师的敬业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1990年到2010年间的20年,可以说是中国制造业腾飞的20年,外资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使得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这位笔名为“木易春”的工程师,用自己的从业经历记录下了这20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变化,并结合实际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这位工程师一样,中国的制造业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不断成长。近几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飞速发展,不断加快布局智能产业,培育了许多智能制造企业,形成了专业化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从追赶到超越,如今的中国制造业,已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