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简短概括,负荆请罪语言动作简短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23:06:28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会不会是一场“秀”?

这是以前教学苏教版剧本《负荆请罪》时,一个学生提出来的问题。

这是一个神仙级的问题。有没有可能呢?如果是一场“秀”,又蕴藏着多少教学契机和价值呢?

为什么要“秀”?——整合文本信息的契机

首先,这关联到文本信息的统整运用。

任何一种决定,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这种“秀”,也是如此!

从“秀”的本身无法真正拆解原因,需要从整篇文本内容,整体性考量。

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来看,秦强而赵弱,赵国长期处于秦国的威胁。在外交上,秦王可谓不可一世:

赵王得到和氏璧,秦王无需咨询,直接提出以城换璧,霸道本性已经展露无遗;

接待蔺相时,更是百般搪塞,毫无诚意可言,以雄者自居,丝毫没有把赵国放在眼里;

“渑池之会”时,“赵王胆怯,不敢去”,不难看出虽然都贵为一国之君,但两者因为国力之别,早已是不平等关系。而秦王甚至直接以“赵王为自己鼓瑟”,百般羞辱赵王,令人可怜、可叹、可悲……

两国关系如此悬殊,正所谓“赵”为鱼肉,“秦”为刀俎,赵国的安全指数岌岌可危。

其次,与两人之间的角色关系息息相关。

如此悬殊的实力,秦王为什么不早早动手?

原因就在于此时的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廉颇从“渑池之会”,才开始出场,笔墨不多,动静不大,但作用不可小觑。有两个细节,很容易被学生忽略:

第一处,“赵王胆怯,不敢去”赴约“渑池之会”时,廉颇和蔺相如一起表示“不能示弱”;

第二处,赵王“让蔺相如随行”,廉颇召集军队,把赵王送到边境安扎营寨,作好抵御秦军的准备。

别以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大获全胜,丝毫不落下风,仅仅就是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背后以廉颇为代表的武装力量所起到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弱国无外交。这里看得很分明。

如此一来,“负荆请罪”是一场“秀”,就成为了一种可能,起码从文本内容的逻辑层面,是完全讲得通的。

廉颇受蔺相如的话语点拨,认识到外患如此,将相之和,就显得尤为关键,所以索性赤膊上阵、身负荆条,高调出行,令世人皆知。

又会怎样“秀”?——展开想象练笔的契机

为什么要“秀”,可以从课文蛛丝马迹的信息中觅得缘由,但“怎样秀”,似乎无法课文中形成突破,需要凭空想象。

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虽然没有现成的参考素材,但三个故事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对稳定,可以成为学生拓展想象的立根之本。

这次,我们不妨先以“将者廉颇”为例。

传统认知下,武将多粗鲁莽撞,也有憨直可爱的一面。廉颇“请罪”,非“负荆”不可,是对自己错误的自我责罚,更是置自身名誉于不顾而保赵国安全的必然之策。

错得多重,就该罚得多狠 符合廉颇的人设。

基于此,教师不妨创设情境,设计家人、门客、百姓纷纷质疑、劝说的场景,为廉颇表达心中所思开辟通道。

比如:

廉颇刚刚提出要“负荆请罪”,妻子劝说道:“夫君身为国之忠臣,此举有失尊严,会让廉家蒙羞,万万不可。”

廉颇会如何回应?

门客看到廉颇赤裸上身,身背荆条,纷纷上前劝阻:“廉大人,万万使不得啊!我们都知道您一心为国,但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啊!再说,蔺相如大人也是深明大义之人,您只需登门拜访,表以诚意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如此呢?”

廉颇又会如何反应?

来到大街上,普通百姓见状,纷纷质疑:“这不是我们赵国的廉大将军吗?怎么会这样呢?这样做,真的有损国体啊!”

这一环节,分别借助于妻子、门客和百姓三个不同的视角,为学生置换之后的角色体验,提供了明确的表达对象。

廉颇还会如何反应?

同时,三个角色的语言输出,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别从家庭、社会、个人三个角度出发,将廉颇内心对于“负荆请罪”内心所思,有序而合理地倾吐出来。

其次,“如何秀”,不能仅在外围着力,廉颇和蔺相如的正面“碰撞”,才是核心。

“负荆请罪”的廉颇,来到蔺相如的府邸,会怎么做?又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此时的廉颇?

这次,我们不妨以“相者蔺相如”为例。

早在把握课文、理解内容、品味细节时,学生已经对蔺相如的形象特点,有了基本的认知:

聪明勇敢、忠心耿耿、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这是基于表层情节和人物言行的提炼和概括,对蔺相如的“智”和“勇”,学生其实并没有实实在在的体悟到。

“渑池之会”,蔺相如为挽回赵王“为秦王鼓瑟”的尊严,在请求秦王为赵王击缶遭拒后,“怒目圆睁,厉声呵斥”。

《史记·蔺相如廉颇列传》中记载:

“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结靡。

由此可见一斑!蔺相如绝非只是空凭三寸不烂之舌的一介书生,其与秦王斗智斗勇过程中,展现出足以震慑秦王的强大气场。

只有真正感受到蔺相如面对强敌时的“英勇无畏”,方能合理想象出蔺相如面对廉颇的退避谦让。

由此一来,学生对蔺相如形象的感知,就从标签化走向了丰盈化,为想象蔺相如面对廉颇“负荆请罪”时所思、所言、所行搭建了思维支架。

是否值得“秀”?——组织思辨交锋的契机

是否值得“秀”?这是对廉颇“负荆请罪”的终极拷问。

事实上,“为什么秀”和“如何秀”,都对“是否值得秀”进行了铺垫式的探究,但学生的认知尚处于凌乱、分散的状态,需要架构一个平台,引领学生在统一抓手下,将原本的认知进行归总、串联和提炼

这是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需要,也是教学实施和推进的基本规律。

知道,并不等于掌握;掌握,并不代表通透。

教师设置这样的辩题,旨在引导学生梳理话题引领下的学习历程,将自身所获演化成为重新论证的资源,让学生真正“用”起来,收获才能转化为成果,成果才能转化为能力。

一场辩论,由此拉开序幕。

反方理由:

廉颇毕竟是赵国的将军,身份高贵,赤膊游行有失体统,同时也丢了国家的面子;

这也做得太露骨了吧!廉颇把事情做得这么过分,既小看了自己,更看轻了蔺相如,其实蔺相如根本就不需要他这样做就可以原谅他,廉颇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表示诚意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完全可以选择古人常用的方式如设宴、陪酒等;

正方理由:

廉颇觉得自己犯的错误太深了,只有这样才能表示自己的诚意;

廉颇悔恨至极,对自己小肚鸡肠的想法深感愧疚,不用这样的行为,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悔意,只有这样自虐的方式,才能够抵消自己所犯错误形成的后果;

廉颇想通过这一举动,告之秦国,休得妄想借种方式起到广告宣传作用,向全国百姓表明自己和蔺相如已经和好,对秦国也能起到很好的警戒作用。

高质的文本阅读,不是纯粹地吸收,更不是机械地灌输,而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聚合提炼,或者在通透把握的基础上生发全新话题,或者在转移衍生中温故知新。

高效优质的话题,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了另一扇窗。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