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巍峨的华表披上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迎来新一轮太阳,当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一个声音响彻了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这个声音的回荡中,我出生在河南省固始县这个老革命苏区。
当我蹒跚学步时,固潢公路开工建设。1956年县内的阳关大桥、七一大桥建成,固始至潢川、固始至叶集开通客运班车。从此,石碴路、柏油路、水泥路,高速路、铁路、高铁、我脚下的道路日益宽阔平坦,日益通达深远。
当我呀呀学语时,我的母校--固始城关回民小学于1954年建成。到1958年,固始的初中陆续增加到10所。固始高中于1960年开学。我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里,一路畅游,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知识架起了我的人生阶梯。
1956年,固始广播站建成播音。门前的大喇叭给我们平添无穷尽的快乐。1973年建县电视差转台,1982年建成彩色差转台,播放彩色电视节目。于是,收音机换成电视机,黑白换成彩色,9寸、14寸、18寸、24寸、42寸……一个频道、两个频道节直到上百个频道,让我的世界变得如此绚丽、鲜活。
固始县是有名的“大水窝”,淮河泛滥,连年成灾。新中国成立不久,*主席就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固始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每年数十万劳力劈山开渠,筑坝截湾,建堤疏河,曾远战淮滨、商城以及安徽的阜南、霍邱、金寨等地,几十年锲而不舍,修建了梅山灌区和鲇鱼山灌区。我也多次直接参加水利建设,特别是1970年,在鲇鱼山水库工地拉架车向大坝运砂,每车装五、六百斤砂子,每天定额为25车。仅来回路程就有100华里。1987年,在石槽河治理工地上,民工们喊出了“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的口号,县委、县政府把这个口号肯定为“固始精神”。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县连续23年夺得河南省红旗渠杯竞赛奖杯。目前,我县拥有千里长堤,万里长渠,构成遇洪能挡,遇旱能灌,遇涝能排的水利工程体系;由过去的吃粮靠统销,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的“三靠”县变成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并彻底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祖国70华诞,我也年近古稀,繁荣昌盛的祖国源源不断地给我输送生机和活力。我350度的老花眼,仍能看得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压线路、光纤电缆在赛跑,看得见沙漠变绿洲,荒原变花海,草房变别墅。我两只鼓膜穿孔的耳朵,仍能听得见祖国心脏的律动与人民呼吸的共鸣,听得见各地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建设的捷报和各民族群众的欢歌笑语。2018年,我身患绝症,完善的医保制度和先进的医疗技术,使我得以及时发现、及时救治,很快恢复健康。党和祖国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愿在有生之年,为祖国、为固始老区竭尽绵薄之力。几年前,我曾写过一首《与祖国相守不怠》,再录下来与各位分享:
我与您相守不怠,
历经千山万水不分开。
纵然是悬崖泥沼,雄关要塞,
纵然是颠沛九州,流离四海,
我都在。
我与您相守不怠,
历经千难万险不分开。
纵然是艰辛困苦,身疲神衰,
纵然是天崩地裂,人祸天灾,
我还在。
我与您相守不怠,
历经千恩万怨不分开。
纵然是徒遭坎坷,时运蹇乖,
纵然是隔阂误会,沉冤深埋,
我仍在。
我与您相守不怠,
历经千年万载不分开。
纵然是时光飞逝,韶华不再,
纵然是沧海桑田,换骨脱胎,
我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