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鲟是保护动物吗,俄罗斯鲟比中华鲟还要大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1 23:42:52

央广网北京3月31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3月28日是第二个中华鲟保护日,5万尾人工繁殖的2.5代中华鲟于27日在武汉放流到长江之中,这是目前长江武汉江段开展的最大规模中华鲟放流活动。

中华鲟是种群极度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度濒危物种。20世纪后期,受人类活动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规模急剧缩小。从2017年起,已连续5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

中华鲟寿命一般在35岁左右,这期间,它们在海洋中生活的时间占到整个生活史的90%以上。

野生中华鲟的生存现状如何?放流人工养殖的中华鲟对恢复中华鲟种群有帮助吗?要如何选择放流地点?为什么要保护中华鲟?

野生中华鲟的生存现状如何?

中华鲟相对来说是一个广布物种,在海水和淡水中都有分布,中华鲟在海水中成长,在淡水中繁殖,寿命通常在40年左右,一生可以产卵3-5次,甚至更多。

作为广布物种,中华鲟曾经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大流域中,北至北方的鸭绿江,南至南方的长江、闽江、广东的珠江,都有中华鲟的身影。虽然南、北方都有中华鲟分布,但其大都生活在长江流域。它们在金沙江产卵后,鱼卵顺流而下,到达海洋,生活10多年以后,又回到长江中。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表示,中华鲟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近几年,长江流域中华鲟的数量都在20尾以下,且2017年至今都没有自然繁殖。实际上,我国曾拥有丰富的中华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进入长江中的中华鲟超过五千尾。长江中的中华鲟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当年新进入长江的中华鲟,另一部分是上一年就进入长江并且在长江中产卵繁殖的中华鲟,因此长江每年会存在大约一万尾中华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江里的中华鲟大约是2176尾。九十年代,中华鲟种群数量下降到了两三百尾,2005年前后只剩五十尾,自2017年至今,长江中的中华鲟只剩十几尾。

同时,中华鲟的分布范围也在缩小。曾经广布的中华鲟如今仅存在于长江的近海区。

放流人工养殖的中华鲟对恢复中华鲟种群有多大帮助?

放流人工养殖的中华鲟是为了弥补中华鲟自然繁殖的不足,增殖放流人工养殖的中华鲟是恢复中华鲟种群的辅助性手段,危起伟表示,增殖放流是必要且有效的。

虽然此次放流了五万尾中华鲟,看似放流数量庞大,但真正能回到长江流域的中华鲟可能不过几十尾。首先是因为中华鲟的生活范围广,洄游距离长,且在海里会受到很多自然或人工因素的影响。其次,中华鲟的生命周期长,第一次性成熟期长,中华鲟的成长是在海洋中完成,因此会在海洋里生活平均15年以上才第一次回到长江中。

虽然未来10年内可能看不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但只要有放流就会等到自然繁殖的那一天,放流工作即使当下不做未来也一定要进行,更何况长江十年禁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黄金窗口期。

为什么要保护中华鲟?如何保护中华鲟?

中华鲟有极大的生态价值。作为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中华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中华鲟是长江中的长距离洄游鱼种,目前长江中已经不存在这种长距离的洄游鱼种。在洄游的过程当中,中华鲟会带回很多海洋中的物质和相关信息,这对于研究河流和海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鲟鱼的鱼子是一种昂贵的食品,因此中华鲟还拥有经济价值。实际上,我国是鲟鱼的第一大生产国,但是我国现在主要生产的是黑龙江鲟鱼以及俄罗斯鲟鱼,中华鲟由于濒危,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无法生产。

保护中华鲟,长江休渔很重要。中华鲟的繁殖和早期生长都在长江中,因此在长江的生活史对于中华鲟来说很关键。同时,我们还需要主动采取措施修复生态。例如,使长江的秋季水温恢复到能够满足中华鲟繁殖的水温,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治理海洋污染,防止近岸地表硬化等。

危起伟补充,放流中华鲟后,还需要加强对渔民的科普和宣传,防止部分渔民因不认识中华鲟而对其进行捕捞。他表示,虽然恢复中华鲟种群任重而道远,但只要人人都行动起来,拯救中华鲟这一物种就是有希望的。

监制:梁悦

记者:鹤佳 杨扬

编辑:潘雨薇 彭毓姬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