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桐城市有个著名景点“六尺巷”,相信有不少人也听说过其中典故。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康熙雍正朝名臣张廷玉的父亲)老家与邻居吴家都是世家,两家院落中间有条巷子,是平日里出入所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就打算把巷子给占去,张家自然不答应了。
就这样,因为两家都是地方上的名门望族,所以闹上县衙也不能分出高下。这时候,张家人就写信向京城的张英求助,打算以势凌人。没想到,张英却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来做回复: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过之后,也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便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隔壁吴家知道后,深为感动,也主动让出了三尺地。就这样,成就了如今的“六尺巷”。
其实在生活中,邻里之间发生点矛盾摩擦实在太正常了,毕竟就算是亲如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也不可能一辈子不红脸。这时候,就该效仿古人之风了,一笑泯恩仇。
何况,就算是遇到那种非常蛮横不讲道理的人,那不还有政府和法律可以帮助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实在没必要为一时之气争个你死我活,最后只会让自己和家人悔之晚矣。
回顾历史,在各类古籍中也记载了不少相关的奇闻轶事,如今就摘录一二,聊做分享,望慎思之!
更多古今异闻,尽在《山海异语》!
《阅微草堂笔记中·卷九》:据传东光某甲宅院隔壁有狐仙居住,向来是相安无事。有一天,突然有砖瓦从天而降,砸坏了某甲家中的盆盆罐罐和花草树木。某甲看到了之后大为生气,知道是狐仙所为,便破口大骂良久。
到了夜里,某甲在房中休息的时候,突然听到窗户外传来声音,说道:“请问你睡了吗?我有几句话要说,大家比邻而居,都在同一屋檐下。平日里家中的小儿女顽皮嬉闹,不小心有所触犯,这是我们的不对。你可以选择原谅也可以不原谅,请把事情告诉我们这些父辈,我们自会有所交代。但是,阁下却不问青红皂白,只是破口大骂,如此可算是讲理?何况,我辈狐仙,来无影去无踪,如果存心报复的话,根本不是阁下可以提防和抵抗的。因此,也希望阁下能冷静下来想一想,不要存心嚷嚷着与我辈为敌,大家友好相处才是正确的。”
某甲听完之后悚然一惊,连忙起床向窗外的狐仙赔罪,于是从此之后两家相安无事,和睦共处。
另外,附近还有两家邻居,本来只是仆人之间的小小口角,却丝毫不肯相让,最终酿成两家大规模争斗,差点闹出了人命官司,让人不禁想起某甲家中的狐仙了。
叹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自古皆然。很多小事最终酿成大祸,往往也只是一时之气而已,当慎思之!
《续子不语·怨气变蛇》:亳州有位贡生郜某,家中颇有资产,住在城西五里处的小镇里。他家里面养了不少仆人,平日里借助着主人家的权势,四处狐假虎威横行乡里。
乡中有位乡民陈老,家里面有数亩田地,正好就在郜某家附近。平日里,由于奴仆们肆意妄为,陈老田里的庄稼经常会被郜某家中的骡马给践踏损伤。
陈老自然很生气,就上门去要个说法,却没想到阎王好见,小鬼难缠。郜某家中的奴仆根本不搭理陈老,还肆意辱骂他,将他赶了回去。
陈老心中非常生气,却无奈地发现无财无势,根本没办法与郜家争个高低,以至于气得一病不起,奄奄一息。
某天,病危的陈老将木匠唤来家中给自己做寿材,对他说道:“其他没要求,就是需要在棺材后面替我开个小洞穴。”
木匠们都很奇怪,从来没听过这种要求啊。陈老却是恨恨道:“我被郜家欺负,以至于气得快病死,既然生前没办法,那就我死之后,让怨气化成毒蛇,咬噬郜某的心肝,才能泄我心头之恨。”
众人都窃笑不已,认为是陈老的气话,就按照他的要求来做了。当他们完工回去的时候,觉得这事儿太有意思了,便大笑着传为新闻。
正好此时郜某在门口闲坐,见到了这帮木匠在那里笑声喧哗,其中还有几个熟面孔,便问他们详情。
众人就将此事告诉了他,郜某当即大惊失色,说自己完全不知情,怎么就被人给如此记恨了。
到了第二天,郜某亲自来到陈老家谢罪,并告知了其中详情,完全是奴仆们任意妄为,自己毫不知情。
陈老也不为已甚,便让他把欺负自己的那几个奴仆找来,必须当面责骂处理,才能消了这口气。
郜某按照陈老所说,重责了那几位仗势欺人的奴仆,并让他们给陈老磕头谢罪。见此,陈老心中怨气顿消,疾病就此痊愈,只是觉得胸中作呕,居然真吐出了一条尺余长的小蛇。
郜某看到了后面无人色,叹息道:“要不是昨天知道了这件事,如今亲自来赔罪,只怕真的会被这怨气所化的小蛇给报复了,唉!”
叹曰:本是一时的口角之争,差点祸害了两家主人的性命,可见怨气之可怕。还是那句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