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的原型是严歌苓自己,《少女小渔》、《小姨多鹤》等等则来自朋友的讲述。就这样,严歌苓一直写,一直写,写到了退伍,写到了身获自由时。
从头开始,中年打拼一九八六年,年华正盛的严歌苓遇见了李克威,两人相爱相恋,走入婚姻殿堂。婚后的严歌苓,依然未放弃笔杆和文字。
可世界的辽阔,让她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永远不会困于现状的严歌苓再次作出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去美国留学。
她知道自己语言天赋不佳,所以整日整夜死磕英文,从最基础的内容一点点学起,耗时一年有余,成功拿到托福研究生资格。
严歌苓是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第一位华人学生,但这个名头并未给她本身带来什么改变。
在那个陌生的国度里,国内小有名气的严歌苓只是一个普普通通,需要奖学金养活、需要打工赚钱的穷学生罢了。
三十岁的严歌苓,同无数花季少年们一样,努力为梦想而奋力拼搏着。她后悔过自己的决定吗?后来的严歌苓再提这些往事,语气中只有辛酸,没有悔意。
或许正如她告诉世人那样,当时的严歌苓不允许自己"这辈子白活",所以拼着命向前走,让忙碌填满生活,未给"后悔"任何占据大脑的机会。
而事实证明,严歌苓的做法没有错,那些年的努力,确实换回了荣誉。
起伏人生,爱是救赎不过,三十岁的严歌苓可想象不到自己的以后,那时的她,不只忍受着艰难,也遭遇了又一次感情背叛。李克威寄来一封离婚协议,向严歌苓提出分手。
骤然心伤的严歌苓学着母亲昔日模样,未有纠缠,洒脱签字。但伤痛不会因洒脱而消散,那是严歌苓最艰难的一段时日,所幸,她挺过来了,并把经历化作文字,写入了《波西米亚楼》的故事中。
很久以后严歌苓再谈当初,说是李安的一通电话给予了她救赎,其实不然,早在李安之前,便有一个男人走入了严歌苓的生命,让她明白原来"爱是软肋,亦是救赎"。
这个男人叫劳伦斯·沃克,是一位美国外交官。他对严歌苓一见钟情,热烈追求很长一段时间,最终打动了严歌苓。
可由于当时中美关系和美国当局的敏感等诸多因素,这对跨国恋人遭到了美国官方质疑,不但劳伦斯受到联邦调查局的审查,而且严歌苓同样被美国联邦怀疑,认为她是中方派去的美女间谍,意图对美不利。
劳伦斯在外交官和严歌苓之间选择了后者,放弃绝佳工作,同严歌苓在一九九二年的旧金山正式结婚。
二零零四年,劳伦斯重回外交官工作,彼时早已在国内担任编剧的严歌苓跟着丈夫,一同去往非洲大陆,在那里当起了专职的外交夫人。
她的眼界、她的阅历随着她的脚步愈加宽广,严歌苓仍旧未放弃自己的笔杆,一直努力创作着。就像她昔年所说,只要不死,严歌苓的笔便不会停歇。
在严歌苓的故事中,女主角总带着一点缺陷,或迟钝,或弱势,可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女人,却把人性和现实的复杂体现出来,给读者深省。
而严歌苓本人,也像她笔下的女主角一样,从来同完美无关,但恰恰是这种不完美,才有了独属于严歌苓的鲜活和真实,她会痛,会哭会努力,会咬牙切齿拼搏在梦想的路上,不是吗?
文/李清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