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松山湖互相吸引的不仅有龙头企业,也有领军人物。如由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创办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超过50家机器人及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其中在2018年的5月,李泽湘教授甚至宣布停薪留职2年,他要到松山湖建造一个被称作“机器人梦工厂”的平台,这是一个发展高端装备产业的平台,包含学校、孵化器、中试车间、地下工厂,以及各种体育设施。
今年6月,李泽湘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过去一年,团队进步非常大,更重要的是摸索出一套如何去培养人的模式,开始新工科教育的探索,正形成一个有益的系统。而这模式一旦建成并释放能量,这对松山湖的机器人产业也是革命性的影响。
量化为数据,松山湖2017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86.08亿元,同比增长13.8%,2018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达630亿元,连续跨过400亿元和5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3.9%,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税收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首位。而且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182.24亿元同比增长了22.6%,协议引资150亿元,同比增长29.3%,这些都是未来的重要增长动力。
大科学装置群
如果上述是过去的、现在可见的机会,那么东莞另一个新的机会——大科学装置,这个始于10余年前的布局,能量正在逐步释放。
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两大科学基础设施,还有计划落地的同步辐射光源装置,这是不少城市可望而不可及的布局。当前散裂中子源正加快二期谱仪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引进创新样板工厂科研团队18个。不久将来,这里或能产生大量创新成果并产业化,成为创新的真正策源地。
而东莞的计划是,借鉴国内外大科学装置的相关做法以及启示,结合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视野下,规划面积53.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以形成“1 1大于2”、强者更强、优者更优的集群效应。
今年,松山湖乃至全市把中子科学城作为园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着力把中子科学城作为东莞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加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协同合作,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也将积极推动中子科学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通道、红花油茶森林公园、科普片区等项目建设,为中子科学城提供高标准国际化的环境品质。
另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也纷纷在松山湖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迄今已有30多家,覆盖高端电子信息、云计算、纳米材料、超材料、无人机等技术领域。
松山湖这里有望构建起一个包含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四大创新体系”,真正用好“创新”这发展的第一动力。
功能区的吸引力
当前有一个变化在松山湖正悄然发生,那就是松山湖功能区的出现。
功能区对于东莞的价值是什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规划建设层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大程度激发市直管镇体制活力,这个是松山湖另一个新机会。
东莞发展逐渐进入以城市升级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2017年,东莞市片区统筹联动组团发展拉开帷幕,松山湖高新区与石龙、寮步、大岭山、大朗、石排、茶山等周边六镇组成松山湖片区,作为其中的试点。松山湖“扩区”,从103平方公里到了463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片区。
今年4月,东莞决定正式在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园)及周边9镇、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5镇进行试点,推行通过强化功能区统筹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松山湖继续“扩容”,这里已经远超原规划的“湖”,这是一个面积约589平方公里的功能区。
松山湖将在产业、规划等功能上统筹周边9镇发展,可获得了更大的土地发展空间、产业配套空间,让重大项目有落地的空间,让功能区的资源能够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整体品牌效应更强,并进一步提升全功能区的政务服务水平,精简机构,提升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当然也相当考验松山湖管委会的统筹水平,带领“一园九镇”一同进步,朝着目标出发。
有好的机会,也有不断提升的空间。采访中,让企业迟疑的因素之一是人,尽管当前松山湖科技创新氛围起来了,人才交流的活动也在增加,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壮大,面临人才的不足,有企业反映,即使开出高于一线城市的工资,高层次人才也不一定能来,部分企业想出的解决办法是通过住房补贴、往返深圳的班车等政策,将人才从深圳往东莞转移。
龙头企业、大科学装置能带来人才“虹吸效应”,但是只是短期引来一批,要长期留住,需要整体生活、工作环境的提升,其实也就是东莞城市品质提升的问题。人才这一块的短板,不仅松山湖在补,东莞全市都在补,补得如何,未来企业都是用“脚”投票。
如今,华为这一场5000人的大会已落下帷幕,考验了松山湖乃至东莞全市的接待力,幸而东莞、松山湖都成功刷屏了一个周末。不过,未来看好松山湖并落户的大批企业,则考验城市的整体行政服务效率、营商环境,松山湖、东莞能不能接得住并为我所用?从现在起,可以一起期待。
采写 南都记者 梁锦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