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推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与燕子就已经开始共处了,虽然当时的人类还没有开始种植作物,所以燕子捕捉害虫的作用并没有对史前人类有什么帮助,但是胆小燕子的存在往往也能标志着这个洞穴的安全程度。
所以科学家们认为史前穴居人们有可能会通过燕子的存在找寻安全的洞穴。直到一万多年前,人类文明渐渐发展起来,开始自行搭建建筑物,使用木头和石材重现洞穴的安全保障,不仅如此,在一万年前左右,人类就开始自行播种作物。
农作物会招引来大量的昆虫类生物,而这些害虫自然也会引来燕子。巧之又巧的是,人类建造的屋子中,房檐与洞穴悬崖之类的位置都差不多,都是远离地面,而且垂直于地面。

加上人类与燕子曾经有过洞穴一起居住的经历,因此也不会主动攻击燕子,而且人类实际上能驱赶掉大量对燕子有威胁的动物,比如鸟类的天敌蛇类,同时也是人类的天敌,一般人见到都是当场将其弄死,于是燕子与人类建筑的存在关系就一直延续到今天。
那些主动适应人类社会的动物在生物界中,并不是只有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残酷关系,实际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也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选择合作,所以自然界中存在“互助关系”的动物并不少。

人类一直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在人类文明发展起来之前,还不是现在这样天下无敌,大多数与对人类有益的生物都会与其形成一种微妙的关系。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猫和狗,狗是从灰狼驯化而成的,拥有十分强大的捕猎能力,而且因为狼刻在基因中的等级观念和较强的智力,让狗能够比较容易理解和服从人类的指令,所以人们一般都用狗来看门和帮助捕猎。猫也能够抓捕蛇虫鼠蚁。
直到现代,猫狗的看家和老鼠捕捉的能力依旧存在,但是今天人类的能力已经完全超越了绝大多数的生物,现代科技已经满足人类的大部分需求,猫狗的作用也渐渐转变为宠物,用于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

燕子的存在则变得有些尴尬了,在农村中,燕子的筑巢依旧十分受欢迎,但在今天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城市化建设,这意味着在城市中不会有太多农作物,没有农作物自然就不会有害虫,燕子的主要食物来源自然也会大量减少。除此之外,燕子的主要筑巢之处——房檐,在现代建筑中也越来越少见,现在高层住宅越来越多,低矮的房檐越来越少,燕子的筑巢选择也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