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山东地区隶属于中书行省直接管理。鉴于山东的重要性,出于战略防御的需要,1357年,元朝设立了山东行省。在这一阶段,红巾军已经在江淮各地全面发展,山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进行了完善和调整。由于明朝拥有南北两个都城,逐步形成了南北直隶和13个省的区划格局。
我国很多省份的大体框架,就是在明朝统治时期形成的,例如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等等。17世纪中期,清朝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南明各个政权,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了各省的区划,形成了18个省的区划格局。在明朝原有的行省基础上,清朝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划分了18个省,出现了汉地18省的说法。
在清朝统治时期,北方各省基本上维持了明朝时期的区划格局。在清朝统治的后期,北方各地的一系列河流都需要治理。尤其是黄河,出现了泛滥、决口和改道的问题。1912年,已经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阶段。在此期间,军阀们忙于相互进攻,根本没有精力治理各地的河流湖泊。在抗战期间,黄河被人为炸开,形成了大片的黄泛区。
一转眼到了建国之初,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建设的阶段。为了全面治理黄河,1949年,我国专门组建了平原省。平原省由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地区、山东省的西北部、河北省南部5个县,共同组成。划分为6个专区,省会设立在新乡市。1952年,随着治理黄河的工作基本完成,平原省的存在价值逐步降低。
同一年,平原省被撤销。河北省划入平原省的清丰县、南乐县、长垣县、濮阳县、东明县等5个县,没有还给河北省,而是跟随所在的专区,划入了河南省管理。为了补偿河北省的损失,河南省把自己北部的涉县、临漳县、武安县,划入了河北省管理。至此,河南省与河北省之间的省界,基本上稳定下来。不过,河南省与山东省的区划,仍然在逐步调整中。
1963年8月,金堤河流域的河水暴涨,淹没了山东省寿张县、范县的大片农田,积水最深处达到了2米左右。治理金堤河已经刻不容缓,但牵扯到了河南、山东两个省。河道隶属于两个省管理,在人力物力的调配上,很难做到统一调配。为了解决金堤河泛滥的问题,山东省开始重新修建堤坝。1964年2月,河南省、山东省之间的“换地”开始了。
1964年,山东省的寿张县被撤销。寿张县在金堤河以南的几个乡镇,划入了范县管理。寿张县在金堤河以北的几个乡镇,划入了莘县管理。与此同时,范县在金堤河以北的几个乡镇,也划入了莘县管理。寿张县、范县在金堤河以南的各个乡镇,组成了新的范县。接下来,河南省的东明县,划入了山东省管理。为了弥补河南省的损失,山东省把新组建的范县,划入了河南省管理。
范县历经了这一轮重新划分以后,管辖范围变得非常狭长,几乎是“一字长蛇阵。”范县的县城在金堤河以北,成为了河南省的飞地。此外,县城周围的金村、张扶村,隶属于范县管理。至于外围的樱桃园乡,则隶属于山东省莘县管理。因此,在河南省、山东省的交界地区,出现了“奇怪奇怪真奇怪,县城设在省界外。山东省有个河南县(范县),河南县有个山东乡(樱桃园乡),山东乡有个河南村(金村),河南村住着个山东人”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