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人的祖先,鞑靼人相貌特点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3 01:16:32

1944年5月18日清晨,苏联内务部队有组织地集合克里米亚鞑靼人,仅用三天时间,强迫180041名鞑靼人装进了火车,前往中亚地区。从此告别生活了700年的克里米亚。为什么苏联会将鞑靼人全族流放呢?

八字不合

触发这次强搬危机,根源在于鞑靼人和俄罗斯人之间的民族矛盾。13世纪初,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蒙古突厥诸部纵横欧亚大陆。欧洲人畏之如虎,将其统称为“Tatar”或“Tartar”,意为“说蒙古语的部落”。

鞑靼人的祖先,鞑靼人相貌特点(1)

上图_  15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北部是初创时期的克里米亚汗国,南部是意大利热那亚人的殖民地和西多罗公国

1237年,从属于蒙古钦察汗国的鞑靼人逐渐定居克里米亚。1430年,鞑靼人不仅昄依伊斯兰教,还脱离钦察汗国,自建克里米亚汗国。1478年,资源匮乏的鞑靼人傍上了奥斯曼。他们的祖先同样来自蒙古高原,在文化、宗教、习俗、语言等方面,有着很强的共通性。

得到奥斯曼的强援,克里米亚汗国变身东欧“恶邻”,四处侵扰,蚕食土地,抢劫财物,掠夺人口,俄罗斯、波兰、乌克兰等国深受其害。1572年,克里米亚汗国围攻莫斯科,“俘虏了俄罗斯近 15 万人,尸骸塞满莫斯科河。”

据天主教传教士卡尔·久拜的统计:“每年从克里米亚半岛中转卖出的奴隶均有两万人,在克里米亚鞑靼人立国之初的 14 世纪直至 16 世纪末的 200 余年中,克里米亚鞑靼人共贩卖了多达三百万名奴隶。”两个民族对生存空间的争夺,结下了梁子。

鞑靼人的祖先,鞑靼人相貌特点(2)

上图_ 克里米亚鞑靼人

宗教纷争

鞑靼人和俄罗斯人的不和,还有宗教因素的干扰。公元988年,基辅公国弗拉基米尔大公迎娶了拜占庭王朝安娜公主,标志着两国达成同盟。为了巩固双方的关系,弗拉基米尔大公放弃原来的多神教,在塞瓦斯托波尔郊区的克森尼索奉东正教为国教,接受该教教义,奉该教为国教,命令罗斯人接受洗礼。

13世纪后,罗斯部族由于封建割据,分裂为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支。东正教成为联结三者的精神纽带。生活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笃信伊斯兰教,视对方为“异教徒”。双方宗教的对立势如水火。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数十万鞑靼人背井离乡。1897年人口统计时,当地的鞑靼人仅有18.8万人,占总人数的1/3,俄罗斯和乌克兰人却占了45%。坚守故土的鞑靼人,有40%在十月革命前没有土地。宗教上的对抗,无形中撕裂了当地社会,为将来的强搬埋下了伏笔。

鞑靼人的祖先,鞑靼人相貌特点(3)

上图_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罗斯又称为东方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

战争搅局

沙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状态,维持到了17世纪下半叶。莫斯科公国在伊凡雷帝的统治下,迅速扩张,而奥斯曼政治腐败,日益衰落。实力渐强的沙俄开始对奥斯曼说“不”,展开连番血战。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对外宣布:克里米亚是自己“带给俄国的嫁妆”。尽管土地被征服,鞑靼人依旧没有放弃。

在俄土12轮世纪大战以及苏俄内斗期间,鞑靼人总是站在俄罗斯人的对立面。十月革命后,列宁试图缓解民族紧张气氛,成立了以鞑靼人为主体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当时鞑靼语和俄语并列为官方语言,鞑靼文化、教育和艺术得到了扶持和保护。

好景不长,受1927年的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影响,超过3万名知识精英遭到流放,大部分伊斯兰阿訇被处决或流放。政府强行关闭了106所清真寺和穆斯林学校,俄语为鞑靼学校的必修课,就连地名也实施全面“俄化”。激进的民族政策,无形中增添了鞑靼人对俄罗斯的仇恨。

鞑靼人的祖先,鞑靼人相貌特点(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