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虎必胜走法,三步虎打死车全过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3 03:36:41

象棋是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琉球地区所流行的传统的2人对弈棋类游戏。由于中国大陆称西方的Chess为国际象棋,因此为作区别中国象棋;但台湾将Chess翻译为“西洋棋”,因此象棋不需加中国二字来区别。

象棋与国际象棋及围棋并列世界三大棋类之一,类似的有朝鲜将棋、日本将棋等。象棋主要流行于全球华人、越南人及琉球人社区,是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之一。

历史词义演变[编辑]

象棋、象戏,在中文有多种含意:从古到今可指六博、弹棋、围棋、双陆、象征的游戏、中国象棋简称、各种象棋类游戏。

源头

主条目:象棋史

三步虎必胜走法,三步虎打死车全过程(1)

大同市小区居民正在下象棋

波斯象棋传入中国成宝应象棋。最后中国人在宋代改造成中国象棋。德国国际象棋历史学家Peter Banaschak指出,唐代宰相牛僧孺的《玄怪录》内没有“炮”的宝应象棋是中国象棋的真正来源。

早期传说与发展[编辑]

民间相传象棋是始创于韩信。韩信被吕后监禁,本欲著作兵法,但被禁止,于是取纸笔发明一种“纸上谈兵”的游戏与狱卒玩,棋盘中以鸿沟为界(楚河汉界),韩信被*死之后,狱卒退隐,并把此种游戏定名为“象棋”。

在中国能确认属于象棋类游戏的棋类是唐代宝应象棋。唐代至宋朝时逐渐演变现在的中国象棋。明朝方以智《通雅》: “象棋始于唐,周武之《象经》,非今之象戏也。”

有说法称有一幅唐宋之间、主题为棋琴书画的苏州织锦,棋盘图是八乘八的黑白棋盘,认为是唐朝的象棋棋盘,是将宋锦误会是宋代生产的织锦。该图案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生产宋锦的苏州织锦厂新设计的七彩重锦“琴棋书画锦”,棋盘图是取自国际象棋,并非唐宋古物图案。

宣称唐代武则天梦见与大罗天女下宝应象棋的说法,则为以讹传讹,根据《唐国史补》、宋元话本小说《梁公九谏》中〈第六谏〉、《狄仁杰传》、《天中记》、《渊鉴类函》,武则天是梦见下双陆棋。

宋朝:现代象棋成形

北宋的象棋有大象戏与小象戏。据朝鲜李圭景说法《象戯图法》记载小象戏没有象,而有弩这兵种,其他则是将、士、车、马、炮、卒(另一方写成步)。

之后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爱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为一种职业。北宋末至南宋时,已成为现代象棋的形式,将帅待在九宫底,棋子有用陶瓷或铜质,后者称为象棋钱,为花钱的一种,有图有文,钱文写将、士、象、马、炮、车、卒,并无帅、仕、相、炮、㐷、伡等异体字区分,下棋时可能是一方执字面,一方执图面;若两面全字的棋钱可能以涂朱砂等方式从颜色上区分。南宋晚期陈元靓所著的《事林广记》中,记载了最早的两局完整的象棋棋谱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龙出海势”。

明朝

元朝至明朝初期,由于统治者不重视,象棋的发展处于低潮。明朝中叶起,象棋再度发展起来,并跨越明、清两代,持续约三百年的盛况。明朝最著名的棋手是李开先(1502-1568年),棋力远胜当时的国手。李开先留下《象棋歌》两首,描述他的对局场面及心得,可惜并未留下棋谱。

明朝编著或出版的象棋谱有《梦入神机》、《适情雅趣》、《橘中秘》、《百变象棋谱》、《自出洞来无敌手》等。

清朝

康熙年间著名的围棋国手徐星友(1650-?)也是一位象棋国手,他遨游燕赵齐鲁等地,尽数击败当地名手,有“钱塘双绝”之誉。康熙末年,徐星友被另一位围棋、象棋双栖的青年棋手程兰如(约1692-?)击败,让出象棋的“棋王”头衔。到了乾隆中叶,象棋大为盛行,人才辈出,著名的棋手有九派十一人,其中武进周廷梅尤为杰出。他走遍南北各省,击败各派名手,门生多达二百余人。

清朝编著的象棋谱有《梅花谱》、《韬略元机》、《五大臣象棋谱》、《心武残编》、《百局象棋谱》、《竹香斋象戏谱》、《渊深海阔》、《烂柯神机》、《反梅花谱》等;其中《心武残编》、《百局象棋谱》、《竹香斋象戏谱》、《渊深海阔》号称“四大排局谱”。

四大排局谱几乎在同一时代产生,由于内容多挑选自当时流行的民间棋局,故有一些重复者。代表清朝排局艺术高度水准的棋局为“七星聚会”、“蚯蚓降龙”、“野马操田”、“千里独行”,因其编排精巧、变化多端而引人入胜,号称“四大名局”。

近代

清末至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时局纷扰,象棋发展一时受挫。1930年代前期,曾出现过短暂的盛况。1930年9月,“华东、华南分区大棋战”在香港举行。华东代表为上海的周德裕、林弈仙,华南代表为广州的李庆全、冯敬如。双方大战十六局,最终平手。其中华南主将李庆全系唯一不败者,获授“无敌”称号。

次年初,“华东、华北分区棋赛”在上海举行。华东代表为周德裕、万启有,华北代表为赵文宣、张德魁。比赛结果华东周德裕积分最高,由于当时华北有五省,华东指江、浙两省,因此棋友尊称周德裕为“七省棋王”。

筹办上述两次分区棋赛的象棋活动家谢侠逊本身既是象棋名手,同时也是国际象棋国手。他曾于1935年、1937年两次远赴南洋,名声因而扩及海外。他还编辑了《象棋谱大全》、《新编象棋谱》、《南洋象棋专辑》等棋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官璘、陈松顺、何顺安、李义庭、王嘉良等棋手先后站到棋坛的第一线。1956年1月,国家体委宣布将棋类列入体育运动项目。同年12月,在北京举行首届“全国象棋锦标赛”,由当时的棋坛“第一人”杨官璘获得冠军。随后,他又于1957、1959、1962年三次获得全国冠军,此时期号称为象棋史上的“杨官璘时代”。

到了1960年代,杨官璘的霸主地位逐渐被来自上海的小将胡荣华取代。1960年,年仅15岁的胡荣华初次参加全国比赛即夺得个人冠军。至1979年,他连夺十次全国冠军(其中仅1962年与杨官璘并列),有“棋坛十连霸”之称。1980年,来自湖北的柳大华打破胡荣华的连霸而夺冠,并于隔年再获冠军。此后,棋坛呈现群雄并立的局面,李来群、胡荣华、吕钦、徐天红、赵国荣、许银川、陶汉明等人先后在该项比赛称雄。

棋具棋盘

三步虎必胜走法,三步虎打死车全过程(2)

象棋的棋盘由9条纵线和10条横线相交而成。棋子放在各条线的相交点上,并在线上移动。棋盘中间的一行没有画上纵线,称为“河界”,通常标上“楚河汉界”字样,象征楚汉相争时的鸿沟。据刘国斌考证古书与古棋具,棋盘写有楚河汉界是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之间才开始有。河界亦有标上“观棋不语真君子,起手无回大丈夫”字样。这一行的纵线实际上是隐藏的,并不影响棋子移动。

现行的中式记录方法是:9条纵线,红方从右到左用汉字“一”至“九”表示,黑方在自己的那一面从右到左用数字“1”至“9”表示。也就是说,红方的纵线“一”就是黑方的纵线“9”,以此类推。第四条纵线(或第6条纵线)和第六条纵线(或第4条纵线)称为“两肋”、“两肋线”,简称“肋”。棋盘上,划有斜交叉线而构成“米”字形方格的地方,双方各有一块,称为“九宫”,是将(帅)和士(仕)活动的区域。

棋子

棋子的颜色分为红色和黑色(也有绿色和蓝色代替黑色)。

在古代因为特殊颜色的颜料价格较高,故使用同意字或近音字来代表另一方同等的棋子,但最后也演变为特色。

双方各有16枚棋子:

分别是一枚將(帥)、2枚士(仕)、2枚象(相)、2枚車(俥)、2枚馬(傌)、2枚砲(炮)、5枚卒(兵)。

三步虎必胜走法,三步虎打死车全过程(3)

三步虎必胜走法,三步虎打死车全过程(4)

马的走法和蹩马腿

三步虎必胜走法,三步虎打死车全过程(5)

炮的吃子法

棋子通常用木材或塑胶制造。圆形的棋子上刻有文字,另一面空白。这个特色产生了中国象棋变体,特别是盲棋。

后来亦有出现立体的棋子,以人物雕刻(尤其是电影和漫画人物)、物件等形象出现,但不普及,较多时会作为摆设装饰。

胜负与和棋胜负

对一般棋局来说,只要一方“欠行”或者被“将死”,又或者自动认输,另一方即可得胜。欠行将死定义如下:

被将军的一方必须应将,即移动将帅或别的棋子来化解。无法应将的情况称为“被将死”。

三步虎必胜走法,三步虎打死车全过程(6)

比赛时除了以上的一般情况,还有其他方法判定胜负,略述如下。

和棋

符合以下情况该局将做和:

记谱方法中式记谱法

棋盘上的坐标是对每个棋手由右至左的9条直线分别为1至9路。红方用汉字(一、二、三……)书写,黑方用阿拉伯数字(1、2、3)书写 中式记谱法一般使用四个字来记录棋子的移动。

当一方有2个以上名称相同的棋子位于同一纵线时,需要用“前”或“后”来加以区别。例如,“前㐷退六”(表示前面的红㐷退到直线六)、“后炮平4”(表示后面的黑炮平移到直线4)。士象不需要以前后来判断,因为纵使是在同一直线上,也可以凭第三个字(进退)知道是移动哪一只。

兵卒在特殊局面下的记谱方法(主要创作排局时遇到的多,实战也可遇到):

当兵卒在同一纵线达到3个,用前、中、后来区分,达到4个,用前、二、三、四(或后)区分,达到5个,用前、二、三、四、五(或后)区分。

当兵卒在两个纵线都达到两个以上时,按照旧的记谱方式举例:前兵九平八,此时可省略兵(卒),记做前九平八,以达到都用4个汉字记谱的要求,此表示方式已在中国象棋DhtmlXQ动态棋盘上实现,是对中文记谱方法的一个重要完善。

如果是只能直行或横行的棋子,在直行时表示步数,横行时表示目的地直线(路)位置的数字。[c 5]

如果是只能斜行的棋子,表示目的地直线(路)位置的数字。[c 6]

当棋子只能直行进退一步时可省略。[c 7]

如果记谱只包括中局或残局部分,一开始就轮到黑方走子,那么红方的步数会标上省略号。以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例子,记载中炮屏风马对三步虎的头3步:

步数红方黑方1.炮二平五马8进72.㐷二进三炮8平93.㐷八进七车9平8

(“炮二平五”表示红炮从二路平移到五路;“马8进7”表示黑马从8路向前走到7路。)

速记法

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提高记录速度,有人对原来的中式记谱法记录进行了改革:

  1. 把数字改为阿拉伯数字;
  2. 将四个字改为三个字——去掉第三个字(运动方向),改用短横线。在第三个字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进”,在上面画一条横线表示“退”,不加横线表示“平”。
西式记谱法

西式记法将中式记法转成英文字母和数字。各种棋子H(Horse - 马)、R(Rook - 车)、C(Cannon - 炮)和P(Pawn - 兵)代替。“平”用“=”或“.”代替;“进”、“退”和“前”、“后”分别用“ ”、“-”取代。

棋局阶段

象棋的全局通常会被分为开局、中局、残局,这三个阶段。各阶段之间无明显分界。大抵双方各走八至十二步为开局,至双方只余一、两只大子(车、马、炮)为残局,其间为中局。

开局

主条目:象棋开局

开局主要是布置棋子的去向,为之后的作战打好基础,作好准备。因为在棋局开始时,棋子的位置是规定的,所以出现了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常见开局。

中局

主条目:象棋中局

中局与开局不同,无以跟从棋谱走法。并且中局的棋子很多,变化很大。故此中局往往需要花费最多的时间来思考。

残局

主条目:象棋残局

残局承继了开局和中局,走到了棋局的尾声。通常双方各剩下两只强子(车、马、炮)时,就可说是进入了残局阶段。

经过在中局双方的吃子,使棋盘上的棋子减少了,虽然还有很多变化,但比起中局要平稳一些。

残局一般可分为两种:定式残局(就是有谱可依的,例如“单马胜单士”、“单车不胜马双仕单缺相”等),和实战残局(就是无谱可从的),例如“马炮双兵仕相全对双炮双卒士象全”。

象棋文化棋谱[编辑]

主条目:中国象棋棋谱

棋谱是一盘棋局发展的流程纪录,多是古今中外的对局,或者是某人排拟的棋局。目前这些棋谱都会刊辑成书供人阅读。由古至今,出现过不少的象棋棋谱。不过比较出名的,多数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例如《橘中秘》和《梅花谱》等等,而且大多是手抄,很少有刻印的版本,到了近数十年才大量出版成书。

另外很多象棋大师、著者都撰写过很多棋谱研究不同的开局、中局、残局。胡荣华著的《反宫马专集》和杨官璘著的《弈林精华》、《弈林新编》便是好例子。

术语

主条目:中国象棋术语

传播

近年来,由于下象棋可以提升孩子脑力发展,象棋用作教育在各大城市显得非常普遍。在发展象棋的工程中,象棋棋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地棋院如雨后春笋。中国大陆近代设立多家官办及民办的象棋棋院,中国香港则有中国香港棋院等等,在海外例如东南亚国家中,马来西亚首间专业棋院的弈智棋院则在发展象棋教育办得非常出色,也使到象棋这中华文化得以传播。

琉球

琉球象棋(冲绳语:象棋)实与中国象棋无异,而与日本将棋相差甚远。象棋传播到琉球的时间尚不确定。

越南必不败步法

自古以来,无数棋手钻研棋法,寻找必胜之法。到二十一世纪初,依然没有报告指出有任何棋手未尝一败。但在博弈论中,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如下定理(策梅洛定理):任何能在有限步内结束的二人棋类游戏,都必定存在着一方有必不败之法。也就是说,中国象棋是部分解构的已解游戏。

与对弈相关的成语、俚语和歇后语赛事著名棋手

主条目:象棋特级大师

变体及其他玩法

主条目:中国象棋变体

与国际象棋比较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