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志》
二、哪些外来物种才是张骞的功劳?张华《博物志》记载张骞带回来了苜蓿、葡萄、石榴、核桃等西域物产,时至今日也是人们常见到或食用的东西。那么它们真的是由张骞带回来的?答案是否定的。就苜蓿、葡萄来说,考诸汉代的文献,它们的传入应该归功于将军李广利。李广利奉武帝之命前去征讨大宛,胜利归国时,带回了苜蓿与蒲陶,这里的“蒲陶”就是葡萄。可以说,苜蓿与葡萄是李广利的“战利品”,但张华却将其归在张骞名下,很明显是他对张骞的“神话”。
影视剧中的李广利
除了苜蓿、葡萄外,石榴在《史记》与《汉书》中也没有任何记载,同样最早出现于张华《博物志》,他的说法随后又被同时代以及后人所引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将石榴的引入看作是张骞的功劳。至于核桃,在西汉没有相关记载,最早见于《东观汉记》一书。《东观汉记》是一部集体修撰的史书,最后一次是在灵帝、献帝时期,似乎可以说核桃最早进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在有关核桃的诸多记载中,大都提到核桃的原产地是“西羌”,而“羌”的这个概念差不多也在东汉才出现,其所指代的地理方位也不是西域,而是今天的青藏高原地区,由此可见张骞从西域带回核桃一事,也没有什么说服力。
其它还有像大蒜到东汉时才广泛种植,尽管这些外来物种的具体传入时间现在依旧存在较大争议,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作为制造张骞带回诸多外来物种这个神话的《博物志》,本身并不具备什么说服力,拿不出任何实质性证据。
三、为何会把功劳归于张骞?我们忍不住要问,人们为何要把这么多外来物种的传入全都看作是张骞的功劳?据学者考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有着如下三种原因:
首先,在文献传抄过程中出现了誊抄错误。在没有印刷术的古代社会,文献典籍基本靠人们亲笔抄写,在抄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誊抄错误,非常多见,进而以讹传讹。例如在《史记》中很清楚写到的“汉使于大宛取采葡萄实种”一语,到了《博物志》中,其主语便由“汉使”替换成了“张骞”,“大宛”也被替换成“西域”,此后的《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沿袭了这一说法。
话剧《司马迁》
其次,后世对地名联想有误。张骞不只以和平的方式出使西域,他还曾随军征伐匈奴,而大宛在汉代便已灭国,这不由得会使后人把张骞与后来征讨西域的将军混为一谈,把大宛模糊等于西域,最终出现了人们认为张骞出征西域并将农作物带了回来的结果。
最后,与魏晋好空谈的时代风气相关。张骞自出使西域归来后便享誉天下,中原自此也开启了与西域的交往之路,在随后的数百年里,越来越多的西域物种与相关技术被引入中原,人们愈来愈想要了解它们的来源。而张华生活的魏晋时代,正是玄学盛行,人们喜好空谈的时代,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许多文人笔记与风闻轶事。换句话说,魏晋时代是人们喜欢创造怪力乱神的时代。张华又恰巧是喜好收集民间传闻的一类人物,其代表作《博物志》也是在搜罗社会各种传闻之后汇编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张骞作为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很容易被认作是带回外来物种的“功臣”了。
魏晋玄学的代表——竹林七贤
文史君说: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当然值得后人敬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真实经历可以被无限神话与任意修改,不论这种神话与修改是好是坏。两汉时期是中国展开大规模对外交流的时期,大量物种与新鲜事物从西域传播而来,这是无数大汉使节的功劳与贡献,而张骞是其中地位最为突出的一位。我们纪念张骞,但也要纪念那些没有运气留下姓名的人,他们不是无名之辈,都值得我们尊敬。
参考文献:1. 邹近:《张骞传说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2016年学位论文。
2. 邓绍基:《典实和传说: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张骞》,《阴山学刊》1995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