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终于要上市了,比我们预想中快得多。
8月25日,蚂蚁集团同时向港交所和科创板递交了招股书,迈出 “A H”上市的关键一步。按照此前业内的预计,蚂蚁金服的估值约为2000亿美元,与现在的美团相当。
招股书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蚂蚁集团的总支付交易规模达到 118 万亿元,占据国内数字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同时,作为蚂蚁金服的“王牌”,支付宝的年活跃用户已突破十亿大关,成为与微信旗鼓相当的国民级应用。
当年依附于淘宝的交易平台,已然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金融巨兽。
而当我们回顾蚂蚁金服的历史时,会发现它一路走来,处处都有银行的影子。
可以说,蚂蚁金服成长的十年,就是与银行“竞走”的十年。
“谁做超过20万的贷款,我就开除谁”“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虽然马云曾说过此番豪言壮语,但他却从未想过当银行的竞争对手。他要做的,是银行看不上、不想做、做不了的生意,与银行“井水不犯河水”。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把全球贸易吹得七零八落,国内大批中小企业受到波及,订单量呈断崖式下跌。而当他们试图寻找银行贷款以渡过难关时,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这一切,都被马云看在眼里。马云创办阿里巴巴的初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他的1688解决了做生意的货源问题,淘宝解决了做生意的平台问题,剩下的,就是最棘手的资金问题。
因此,马云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新的金融体系,支持和服务那些被银行“抛弃”的客户。
起初,马云想到的方法是和银行合作,由阿里提供客户数据,筛选出那些优质的客户给银行,实现互惠互利。
然而,试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招是行不通的。因为“传统”的力量在银行太强了,他们有一套独立且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凭阿里这个“外人”根本无法撼动分毫,最终导致贷款审批通过率只有2%。
好,既然你们不肯借,那我就自己借!2010年6月,阿里成了小贷公司,并于一年后拿到了全国放款的小贷牌照。
马云对第一批入职阿里小贷的员工说:“你们谁要是做超过2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我就开除谁,因为我们必须专注于小企业,大企业的贷款不是我们该做的。中国和世界缺的不是一家银行,而是为小微企业和消费者服务的银行。”
马云给公司规定放款上限,一方面是为了坚持帮助小微企业的初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触碰银行的奶酪。所以即使大型企业的贷款风险低、收益高,阿里小贷也将他们拒之门外。
然而,开公司不是做慈善,终究要考虑赚钱的。要知道,银行不贷款给他们不是没道理的,很多小微企业的抵押物根本不够,无法提供可靠的担保,收不回来的可能性很大。
明知如此,阿里还是推出了无担保、无抵押的“纯信用”贷款,只不过面向的客户主要是在淘宝、天猫的商家。平台上有他们完整的信用记录,不仅评估的成本很小,而且收回的概率很大。
对于商家来说,阿里小贷也是摆在他们面前最好的选择。
首先,阿里小贷的门槛很低,这个不再赘述。
其次,阿里小贷放款很快,最快3分钟就能到账,非常符合他们应急的需求。而传统银行的贷款要15天后才能拿到手,很多小微企业可能根本挺不过这15天。
另外,阿里小贷还能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比如商户参加活动后阿里小贷会马上告诉商户有一笔资金可以用于备货,同时告知能提供多少优惠折扣。
阿里小贷,真正解决了千千万万小微企业的资金难题。而帮助小微企业,也成了日后蚂蚁金服重要的使命之一。
毕竟,蚂蚁金服的前身,就叫小微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