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活艰辛外,他的求学之路一波三折。在那个特殊年代,从小学到高中,他在学校时而学习汉语,时而学习蒙语,地方的教育模式混乱不说,由于取消高考,他只能早早参加了工作。
继续求学深造之门关闭了,但他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从来没有平息过。当时解放街上有临河区第一个新华书店,那里成了他念念不忘、心弛神往的地方。
为了能买上一套做梦都想的《三国演义》,他不知跑了多少遍书店,但总是扑空。有一次,书店里只剩下蒙文版的《三国演义》,他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最后下定决心:既然自己在中小学打下了蒙文的底子,不如捡起来勤学苦练,不愁看不懂蒙文版。
无心插柳柳成荫。买了书后,刘春柱每天都捧着书读,不认识的字查字典,难理解的句子就反复地琢磨,务求通透……就这样,他的蒙语功底越来越扎实,知识积累越来越深厚,能看懂,也能写,还会说。
1979年高考恢复,21岁的刘春柱迈入高考考场,报考了以招收蒙族学生为主的内蒙古蒙古族专科学校,并以高出分数线51分的成绩被录取,成为全校80多名编译专业新生中唯一的汉族人。
在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涯里,他的身边,不论教师还是同学,都是清一色的蒙古族,从生活到学习,大家都给予他无微不至地关照,这让他至今每每想起都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他常说: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蒙汉等各民族历来亲如一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间包容扶助。
3
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刘春柱分配到当时盟委机关工作。来到临河区,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在解放街上找间房子安顿下来,这条街道对他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吸引力,对他的人生成长意义重大。
洪流滚滚,时代变迁,他所钟爱的解放街,日益焕发出崭新的生机活力。漫步街头,刘春柱亲眼目睹了街上的商铺店铺,如雨后春笋,不断生息壮大。但是街上的一个现象,却引起了他的注意。原来依照规定,自治区内所有商铺的牌匾必须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制作才能悬挂。但像临河这样的汉族聚居区,真正懂蒙语的不多,不少牌匾上的文字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比如有家五金商店,蒙语硬是译成“五块金子商店”,还有的牌匾上蒙文的书写大头朝下,字迹完全颠倒……
对此,精通蒙汉语的刘春柱不能熟视无赌,一看到街上有书写错误纰漏的牌匾,他就忍不住登门,向店主不厌其烦地一一告知,并写下正确的书写方式。
这个青年人的急公好义,让店主们颇感意外。不少人心存感激,及时更换牌匾的同时,对他称谢不己,但也不乏有人恶言相向,冷嘲热讽,说他纯粹是多管闲事,有时甚至被轰出门来……
吃了“苦头”的刘春柱没打退堂鼓,后来他直接向民政部门一再反映此事,引起了相当重视。解放街上“蒙汉通”的名气也越叫越响,很多单位开会时要悬挂会标、商家开业时要挂门匾、机关部门要下发的文件、蒙汉语翻译吃不准时,都来找他询问。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刘春柱也得以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发挥着自己的才能。2010年,作为蒙汉兼通的特殊人才,刘春柱被国家外交部、文化部联合选派到蒙古国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为中蒙两国文化交流和增进友谊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4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不管离家多远,刘春柱心中始终装着临河区解放街。几十年过去了,昔日那个打拼上进、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如今已是花甲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