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局限于自己当时的世界中,会认为只需要自己的一个念头,这个世界就会有一个外界为自己服务,既是,这个世界是按照我的意志运转的
那么,可能会有人问了,是不是就不要满足婴儿的要求呢
对此,小编必须声明,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恰恰,应该是无条件得满足他
婴儿对于这个世界是没有成年人的具体分析能力的,所以,当全能自恋的婴儿感受到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的时候,婴儿就是感觉【外界是善意的】
然而,当这个世界不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那么婴儿则会体会到【外界是恶意的】
脑科学家通过当代仪器,测试过婴儿大脑负责不同区域部位的运动规律,当婴儿获得的是外界的无回应时,负责痛苦的区域运动频率异常得剧烈
此时,如果没有被良好得哺乳,婴儿便失去了全能自恋感,也同时失去了与外界客体,既是母亲乳房之间的链接感,而提前探索下一个肛欲期
所以,佛洛依德管这种现象叫做【肛欲自淫型人格】,不好意思,名字有些重口味,佛老爷子没有开好先河O(∩_∩)O...
然而,如果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全能自恋被满足了,婴儿的要求都会被第一时间照顾到的话,那么他将会完好度过这一时期的发育
直至3-6岁时期,孩子逐渐得明白自己与外界并不是一体的,自己也并不对外界占据绝对得号令权,于是,便完成了这一场0-6岁的心理成长过程
不过,在此之前,必须要保证婴儿口欲期时获得那份全能自恋的满足感,否则会造成的,并不是婴儿放弃全能自恋,而是将这份全能自恋固化
而是神经发展会停滞在全能自恋时期,这种神经反射的模式,将会伴随着人的一生
这里必须要解释一下,我们经常都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自己的,不过,实际上,我们任何的想法,都是大脑中的神经先产生运动,然后才有我们主观意识上的所谓【想法】
而并非先有想法,然后才运行神经
而6岁之后,人类大脑的神经反射会推动着人重复寻求6岁以前美好的保留与不良的修正,这个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强迫性重复】
信息进入人的大脑,会被进行一次无意识的修改,而这份修改是基于利于该者的自身立场的,在此过程中自我通常难以觉察
觉知能力强的人,也许可以觉察,例如在与别人吵架的时候,随意从哪里调动来的理论都可以被看似合理得动用起来
并且当下你一定会觉得那绝对有道理,不过事后再反思一下,未必你用的每一条理由都有道理,不过在冲突当下,你一定不会让自己意识到那些话有问题
这是一种生物的自我保护功能,说白了就是【想要欺骗别人,先要骗过自己】,因为大脑能意识到的东西太多,不可能伪装自己到面面俱到
所以这种保护机制实则是先用来欺骗自己,然后调动人所有的力量用以对抗当下的困境,而这种在人处于心理防御下无法意识到的部分,也属于潜意识的一部分
所以,当婴儿的神经反射模式被固化在全能自恋阶段,该者的终其一生,可能都将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
因为在他的口欲期时,缺乏一个与外界沟通的渠道,既是母亲的乳房作为客体存在
也同样认为对于世界的失控是很可怕的,所以我要拼命得控制
所以一切的全能自恋都是自己内部发生的,该者会对外界世界打破自己的预期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当外界的情况与自己内心最佳预期产生了出入时,该者就容易用愤怒攻击
攻击的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寻找一个责怪对象进行攻击,也可能是攻击这件事情的本身
而如果口欲期时候,与母亲的乳房进行客体链接的话,那么该者的潜意识【或者说该者的一整套自己所无法察觉到的神经模式吧】,可以自然而然得与外界得客观发生联系
而并非现在自己的内在有一个强大的预期,然后攻击一切与预期不符的内容
巨婴型人格也常见于一些权利人格之中,他们中,独裁者;中医骗子;*头子;邪教首领等,甚至包括某些网络社区的专制版主 群主,很多都是该类人格产物
他们会培养一群属于自己的【红卫兵】,一群自己的脑残粉,然后用某种口号与自己一同呐喊
而这一行为背后的逻辑既是——【周围这么多这么多的人,都与我呐喊同一件事情,这个世界,果然是我预期的那样,我的意志,果然就是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
通过一种三人成虎的方式,满足自己对于世界的控制感,哪怕只是一种虚假的控制感,而活在这样的幻觉中,所弥补的,恰恰是该者口欲期未能完成的阶段,全能自恋
二.抵挡不了诱惑 自控能力差的人格特征
人类的理智,只能控制自己身体的5%,而剩余的95%,既是人的潜意识所掌控的,而潜意识呢,既是被人所压抑下去的意识
是人的主观所不愿碰触,所以被压抑,否认,然后真的在理智上忘记的信息,于是也很难意识到
用佛学的话来说,既是那些都属于过往的【一念】,用生物学的方式解释,既是潜藏在自己身体的一整个神经网中,所暂时不可意识的很多信息
人类的主观意识能意识到的部分,毕竟是有限的,
因为在大自然中,寻找一些食物并不容易,如果说人体的一整个神经系统内的信息都能被人的主观所意识到
那么人类的这具身体的耗能,将会是人类自身的捕食能力所达不到的
所以,首先先要明白,人的这具身体的多数需求,其实自己的主观未必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所意识到
而如果个体在自己早年的神经发展阶段受到了阻碍的话,该者的将来可能会一直停滞于该阶段的某种逻辑模式之中,而以这种逻辑模式成为自己人格的呈现
所以,所谓的【小时候不要让他如何如何,否则长大后就习惯了】,这种教育论点通常是假命题
因为长大后疯狂追求的,恰恰是早年的一些缺失的内容,而早年获得足够的满足,成年后反而对此相对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