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鼎23集,炉鼎第三集剧情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4 00:06:01

指駁(指驳,◆亦作“指駮”。◆指摘駁斥。○[清][薛福成]《書兩江總督何桂清之獄》:“[祁公]之疏,尤令人不敢指駮。”○[沙汀]《淘金記》二二:“不是吹牛,我做的事都會受高明人指駁,那就假了!”

正駁(正驳),◆糾正辯駁。○[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葛仙公]道家舊稱[葛玄],非[稚川]明甚,[黃]([黃長睿])正駁之可也。乃自狐疑其說,豈二子稱謂,尚未洞然邪?”

戰駁(战驳),◆論戰;辯駁。○[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要之,此諸哲者,同時以其精神相接構,相補助,相戰駁於一世界遙遙萬里之間,既壯既劇,既熱既切。”

雜駁(杂驳),◆混雜不純。○[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中:“迨於末流,道與時降,因革雜駁,無取法焉。”

議駁(议驳,◆亦作“議駮”。◆1.議論錯雜不一。○[漢][王充]《論衡‧异虛》:“[高宗]祭[成湯]之廟,有蜚雉升鼎而雊。○[祖己]以為遠人將有來者,說《尚書》家謂雉凶,議駮不同。”◆2.提出異議,予以駁回。○《光緒政要》:“﹝二年,﹞特派[胡瑞瀾]提訊。嗣據該侍郎仍照原擬具奏,經刑部以情節岐異議駁。”○[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卷二:“否則交部議奏時,我必議駁。”

詳駁(详驳),◆審察辯駁。○《智囊補‧膽智‧張詠》引[明][袁黃]曰:“而徒一年以上,必申請待報,往返詳駁,經旬累月,於是文案益繁,而狴犴之淹繫者亦多矣。”

霞駁(霞驳,◆亦作“霞駮”。◆光彩斑斕貌。○《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霞駮雲蔚,若陰若陽。”○[呂延濟]注:“言有光明如霞之斑駮。”○[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溱水》:“﹝逃石﹞其傑處,臨江壁立,霞駮有若繢焉。”○[唐][陸龜蒙]《讀<襄陽耆舊傳>因作五百言寄皮襲美再抒鄙懷》:“發論若霞駁,裁詩如錦摛。”

霧駁(雾驳),◆形容盛多而色彩紛呈。○[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二:“[唐][開元]中,教舞馬四百蹄,衣以文繡,飾以珠玉,和鸞金勒,星粲霧駁,俯仰赴節,曲盡其妙。”

鐵駁(铁驳),◆用鋼鐵製作船身的一種駁船。沒有動力裝置,由拖輪拉着或推着行駛。如:滿載着建橋物資的鐵駁、火輪,在江面上鳴笛飛駛。

條駁(条驳),◆逐條駁斥。○[孫中山]《駁保皇報書》:“本不欲推求詳辨,然其似是而非之理最易惑人,故條駁之,以塞毒焰而辟謬論。”

談駁(谈驳),◆非議。○[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二部分六:“那女人才向[韓大奶奶]說道:‘在我看,倒是沒有談駁;想來我們老太爺也一定喜歡。’”[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三部分二:“[蔡大嫂]也照例打扮了一下,搽點水粉,拍點胭脂,--這在鄉下,頂受人談駁的,尤其是女人們。”

數駁(数驳),◆指責,斥責。○《何典》第八回:“有話有商量的好不快活,無端困夢頭裏被[蟹殼裏仙人]數駁一番。”

評駁(评驳),◆評議和駁正;評論。○[元][吳萊]《送鄭彥可南為莆田寄周公甫》詩:“發揮聖賢本根殖,評駁[遷][固]枝葉繁。”○[明][沈德符]《野獲編‧曆法‧厘正曆法》:“今後造曆,悉照[洪武]、[永樂]舊式。讀帝此旨,評駁精確,頓令星官緘口。”○[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雨錢》:“秀才故曠達,亦不為怪。遂與評駁今古。”

偏駁(偏驳,◆見“偏駮”。

批駁(批驳),◆1.批評駁斥。○[明][張居正]《答薊鎮巡撫言優假將官書》:“如以僕言為非者,幸直賜批駁,以為後來用人之鑒。”○[清][顧炎武]《與陸桴亭札》:“近刻《日知錄》八卷,特付[東堂]郵呈,專祈指示。其有不合者,望一一為之批駁。”○[陳殘雲]《山谷風煙》第三十章:“[徐勝]有些氣,漲紅了面孔批駁她說:‘你還在耍陰謀,裝樣子,呸!’”◆2.上級對下級書面呈請事項作否定的批示。○[清][袁枚]《隨園隨筆‧政條》:“今上司不允下議,號稱批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會審官因為他告的是個道臺,又且事隔多年,便批駁了不准。”

盤駁(盘驳),◆1.高峻貌。○[清][袁枚]《續新齊諧‧陰陽山》:“匍匐而升,危崖盤駁,驚奇怪異,氣色昏黯。”◆2.搬運。○《鏡花緣》第六一回:“因近時茶葉每每有假,故不惜重費,於各處購求佳種,如[巴川]峽山大樹,亦必費力盤駁而來。”◆3.查問;辯駁。○《紅樓夢》第七三回:“如今若溫習這個,又恐明日盤究那個;若溫習那個,又恐盤駁這個。”○《何典》第五回:“他嘴頭子又來得,左話左轉,右話右轉……憑你老奸巨猾,能言舌辯的囚犯,也盤駁不過。”

難駁(难驳),◆1.詰難批駁。○《陳書‧儒林傳‧王元規》:“自[梁]代諸儒相傳為《左氏》學者,皆以[賈逵]、[服虔]之義難駁[杜預]。”◆2.指詰難批駁的文章。○《晉書‧華嶠傳》:“[嶠]所著論議難駁詩賦之屬數十萬言。”

論駁(论驳,◆亦作“論駮”。◆1.辯論駁正。○《三國志‧魏志‧王肅傳》:“其所論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廟、喪紀、輕重,凡百餘篇。”○[唐][陸贄]《盧翰劉從一門下中書侍郎平章事制》:“今百度伊始,六府載張,論駮是非,不可以不審;宣揚憲令,不可以不明。”○《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國家倣[唐]舊制,分建三省,凡政令之失中,賞刑之非當,其在中書,則舍人得以封還,其在門下,則給事得以論駁。”○[梁啟超]《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第九章:“而近世諸國之學者所引申所論駁,亦皆以此為論理之中心。”◆2.評論辯駁的奏章。○《新唐書‧齊澣傳》:“論駁及誥詔皆援準古誼,朝廷大政必咨之,時號‘解事舍人’。”

涼駁(凉驳),◆淺薄蕪雜。○[章炳麟]《新方言‧嶺外三州語》:“[楊恭桓]者,亦[嘉應]人,作《客話本字》。○[仲和]能通音均轉變,其言靚審,[恭桓]稍涼駁。然本語皆實錄也。”

考駁(考駁),◆審查駁正。○《明史‧太祖紀二》:“命翰林春坊官考駁諸司章奏。”

舉駁(举驳,◆亦作“舉駮”。◆提出理由,予以駁回。○《宋史‧仁宗紀一》:“詔大辟疑者奏讞,有司毋輒舉駁。”○《宋史‧職官志一》:“[元豐]七年有旨,舉駮事,依中書舍人封還詞頭例。”

解駁(解驳,◆見“解駮”。

較駁(较驳),◆校正批駁。○[明]徐渭《送推府王公序》:“事例愈多,文書愈積,掌者不可了,則倚辦於吏,吏束入以繁文,或活脫而牴牾之,較駁其毫毛,動愈年歲。”

回駁(回驳),◆否定或駁斥別人的意見或說法。

皇駁(皇驳),◆黃白色與赤白色。○《詩‧豳風‧東山》:“之子于歸,皇駁其馬。”○[毛]傳:“黃白曰皇,騮白曰駁。”○[孔穎達]疏:“黃白曰皇,謂馬有黃處有白處;則騮白曰駁,謂馬色有騮處有白處……[孫炎]曰:‘騮,赤色也。’”一說,黃色與雜色。

過駁(过驳),◆把甲船貨物搬卸至乙船。○[毛澤東]《尋烏調查》:“[澄江]第五,油、豆、鹽在這裏過駁,是大宗。”

詭駁,◆见“詭駮”。

乖駁(乖驳),◆謂意見不合而互相辯駁。○[明][呂坤]《答孫月峰》:“弟與談論,每多乖駁。”

攻駁(攻驳,◆亦作“攻駮”。◆責難反駁。○[宋]程大昌《考古編‧正朔六》:“其天行曆筭皆可復其疏密,為說甚美,而其疇人自相攻駮,固皆其見失實矣。”○[鄭振鐸]《桂公塘》三:“那兩位貴酋,也高高興興的和[天祥]折難,攻駁。”

格格駁駁(格格驳驳),◆象聲詞。○《金瓶梅詞話》第五回:“﹝[潘金蓮]﹞一面咬着衫袖口兒,格格駁駁的響,順便卻溜他一眼兒。”

封駁(封驳,◆見“封駮”。

非駁(非驳,◆亦作“非駮”。◆非難辯駁。○[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接識》:“互相非駮,莫肯相視。”○《晉書‧儒林傳‧董景道》:“著《禮通論》非駁諸儒,演廣[鄭]旨。”

反駁(反驳,◆1.亦作“反駮”。猶言對立,矛盾。○《後漢書‧文苑傳下‧趙壹》:“伊[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數極自然變化,非是故相反駮。”○[郭沫若]《文藝論集續集‧眼中釘》:“但同時也覺得他的感觸太枯燥,色彩太暗淡,總有點和自己的趣味相反駁。”◆2.說出自己的理由,來否定別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論或意見。○[巴金]《滅亡》第十章:“我想找話來反駁你們,但是我不能夠。”○[丁玲]《韋護》第三章三:“他找不出理由反駁,雖說在心裏覺得有許多委曲。”◆3.猶駁回。○《紅樓夢》第九一回:“豈知府裏詳上去,道裏反駁下來了。”◆4.駁斥他人論證的一種邏輯方法。反駁的方法有三種,即反駁論題、反駁論據和反駁論證方式。◆补证条目■犹驳回。○明海瑞《申军门吴尧山便宜五事文》:“卑職每見事出本縣可疑者,上司未必反駁;事在決然,反不見允者有之。”

彈駁(弹驳,◆1.亦作“彈駮”。彈劾駁斥。○《三國志‧魏志‧曹爽傳》“皆伏誅,夷三族”[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謐]為人外似疏略,而內多忌。其在臺閣,數有所彈駮,臺中患之,事不得行。”○《魏書‧李冏傳》:“[冏]性鯁烈,敢直言,常面折[高祖],彈駁公卿,無所迴避,百僚皆憚之。”◆2.猶指摘。○[沙汀]《淘金記》二十:“‘二爸他們當事的時候,哪裏像這樣呀!’寡婦說,有點感慨萬端。‘他哥子哪還有彈駁的!’”

出法駁案(出法驳案),◆謂出於律例之外進行辯駁議論。○《資治通鑒‧晉惠帝元康九年》:“乃下詔:‘郎、令史復出法駁案者,隨事以聞。’”[胡三省]注:“出法駁案者,謂出於法之外而為駁議也。”

赤駁(赤驳,◆亦作“赤駮”。◆紅色斑駁。○[漢][朱仲]《相貝經》:“濯貝使人善驚,無以親童子,黃脣點齒,有赤駁是也。”○《爾雅‧釋蟲》“蠪,朾螘”[晉][郭璞]注:“赤駮蚍蜉。”○[邢昺]疏:“﹝螘﹞大而赤色斑駁者名蠪,一名朾螘。”○[明][湯顯祖]《南柯記‧伏戎》:“止因他是玄駒,咱形赤駁,遂分中外,致有高低。”

斥駁(斥驳),◆駁斥。○[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五章:“經中於此四行,斥駁之極詳。”

參駁(参驳),◆1.雜亂不一。○《宋書‧傅隆傳》:“國典未一於四海,家法參駁於縉紳。”◆2.彈劾與批駁官吏的錯誤言行。○[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二‧科道爭為主考》:“一應科場之事,在外聽御史糾劾,在內聽禮部禮科參駁,毋得阿徇,著為定例。”○《明史‧張慎言傳》:“祖制以票擬歸閣臣,參駁歸言官,不聞委勳臣以糾劾也。”

駁嘴(驳嘴),◆方言。吵嘴;爭吵。○[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一卷第一章:“兩口子常為這些事情駁嘴。”

駁阻(驳阻),◆亦作“駮阻”。◆駁斥阻止。○[清][薛福成]《通籌南陽各島添設領事官保護華民疏》:“凡在他國通商之口,必設領事,以保護商人。遇有苛例,隨時駮阻,所以旅居樂業。”

駁正(驳正),◆亦作“駮正”。◆批駁糾正。○《後漢書‧延篤傳》:“[篤]論解經傳,多所駮正,後儒[服虔]等以為折中。”○《隋書‧柳雄亮傳》:“尚書省凡有奏事,[雄亮]多所駁正,深為公卿所憚。”○[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六:“而給事中有所駁正,則先使詣執政稟議有異同,然後繳奏以聞。”○《清史稿‧刑法志三》:“然[明]制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駮正。”○[魯迅]《華蓋集續編‧不是信》:“那時我見了‘流言’字樣,曾經很憤然,立刻加以駁正。”

駁爭(驳争),◆辯駁爭論。○《三國志‧魏志‧盧毓傳》:“在職三年,多所駁爭。”

駁責(驳责),◆亦作“駮責”。◆批駁責備。○[南唐][尉遲偓]《中朝故事》:“舍人[李庾]行誥詞,駮責深焉。”

駁雜(驳杂),◆亦作“駮雜”。◆1.混雜不純。○《太平御覽》卷四○三引[漢][桓譚]《新論》:“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王道純粹,其德如彼;霸道駮雜,其功如此。”○[唐][元稹]《酬樂天餘思不盡加為六韻之作》:“[元]詩駮雜真難辨,[白]樸流傳用轉新。”○[宋][沈作哲]《寓簡》卷二:“《禮記》駁雜,《月令》尤甚。”○[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人生識字胡塗始》:“從[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讀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駁雜,腦子給古今各種馬隊踐踏了一通之後,弄得亂七八遭。”◆2.指顏色斑駁。○[郭沫若]《山中雜記》:“這些雞雛們真是可愛,有蔥黃的,有黑的,有淡黑的,有白的,有如鵪鶉一樣駁雜的,全身的茸毛如像絨團。”◆3.使混雜不純;攪亂。○《朱子語類》卷三三:“[管仲]非不尊[周]攘夷,如何不是王道?只是功利駁雜其心耳。”◆4.紊亂不順;困頓坎坷。○《水滸傳》第四回:“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凈,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明][楊珽]《龍膏記‧脫難》:“只為你謫塵世命運駁雜。因此上受着眼前折罰。”

駁運(驳运),◆在岸和大船之間用小船轉運客貨。○[清]林則徐《收繳躉船煙箱章程七條稿》:“由[龍穴]駁運至[鎮口],由[鎮口]挑抬至提署,為途甚長,難保不遇風雨。”◆补证条目■在岸和大船之间用小船转运客货。○冷夏《霍英东全传》第九章:“在霍英东的协助下,霍家的驳运生意越做越大。”○《文汇报》2007.3.23:“今天早上6点,温州首艘2500吨运水船终于到达玉环大麦屿港,清澈的自来水驳运到蓄水船中,再通过管道送入百姓家中。”

駁樂(驳乐),◆錯雜不齊。

駁映(驳映),◆亦作“駮映”。◆斑駁輝映。○[明][楊慎]《升庵詩話‧南裔志》:“蚺惟大蛇,既洪且長,采色駮映,其文錦章。”

駁陰(驳阴),◆亦作“駮陰”。◆由於枝葉疏密而形成的斑駁的樹陰。○[宋][梅堯臣]《游隱靜山》詩:“駮陰漏斜先,徒欲窮巔幽。”

駁議(驳议),◆亦作“駮議”。◆1.古時臣屬向皇帝上書的名稱之一。就他人所論而予以辯駁。○[漢][蔡邕]《獨斷》卷上:“凡群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其有疑事,公卿百官會議,若臺閣有所正處,而獨執異議者,曰駁議。駁議曰:某官某甲議以為如是,下言臣愚戇議異。”○《後漢書‧應劭傳》:“又集駮議三十篇,以類相從,凡八十二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迄至[有漢],始立駁議……夫駁議偏辨,各執異見;對策揄揚,大明治道。”○[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三:“後臺省駮議恐隳縣官法,遂寢其行。”○[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上》:“[漢]定禮儀,書亦四品:章有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別有謝恩,有封事,有讓表,有駁議。”◆2.猶異議。○[葉聖陶]《多收了三五斗》:“‘到[范墓]去糶沒有好處’,同伴間也提出了駁議。”

駁異(驳异),◆亦作“駮異”。◆1.駁雜歧異。○《後漢書‧張奮傳》:“臣以為[漢]當制作禮樂,是以先帝聖德,數下詔書,愍傷崩缺,而眾儒不達,議多駮異。”○《宋書‧禮志一》:“[黃初]以來,諸儒共論正朔,或以改之為宜,或以不改為是,意取駁異,于今未決。”○[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石經》:“[後漢][明帝]時,公卿言五經駮異,請開[呂不韋]冢,是未焚《詩》《書》前本。”○[章炳麟]《訄書‧哀焚書》:“何一人之言,而前後駁異如是也?”◆2.辯論不同意見。○《新唐書‧竇參傳》:“然多與宰相駁異,數為排卻,卒無以傷。”

駁選(驳选),◆亦作“駮選”。◆舊指黜免已入選的官員。○[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二:“其時吏部選人,或違例壓缺,改易文憑,駮選停放,除授不公,給諫上書極論,纚纚數百言,指斥無隱,銓曹多被議者,直聲大震。”參見“駁放”。

駁犀(驳犀),◆亦作“駮犀”。◆斑犀。○《東漢觀記‧陳遵傳》:“[陳遵]破[匈奴],詔賜駮犀劍。”○[吳樹平]校注:“駮犀劍三字原誤作‘駭犀劍’,[姚]本作‘駮犀劍’,[陳禹謨]刻本《書鈔》同……駮犀劍,即以斑犀為裝飾的劍。此條《編珠》卷二引作‘[光武]賜[陳導]駭犀劍’,《御覽》卷三四二引作‘[光武]有駭犀之劍,以賜[陳遵]’,所引皆有訛誤。”○《後漢書‧馮魴傳》:“帝嘗幸其府,留飲十許日,賜駁犀具劍、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李賢]注:“以班犀飾劍也。”

駁問(驳问),◆駁回審問。○《元典章‧朝綱一‧政紀》:“及結案重囚,雖經廉訪司審錄無冤,中間卻有漏落情節,追勘不完,必致再行駁問,淹禁囚徒不能與決。”○《明史‧詹爾選傳》:“駁問之事煩,上意在懲奸頑也,而或疑明啟之刑書,幾禁加等之紛亂。”

駁文(驳文),◆舊時對下屬呈文批駁不准的公文。○[巴人]《莽秀才造反記》第十三章:“[傅知縣]把‘北門’聽作了‘駁文’,就大聲叫道:‘有什麼駁文到來?日來咱們還沒有上行文書遞去呀!’”

駁違(驳违),◆紛雜乖違。○《資治通鑒‧晉武帝太康五年》:“今重其任而輕其人,使駁違之論橫於州里,嫌讎之隙結於大臣。”

駁書(驳书),◆內容駁雜之書。○[唐][柳宗元]《辯<文子>》:“《文子》書十二篇,其傳曰[老子]弟子,其辭時有若可取,其指意皆本[老子],然考其書,蓋駁書也,其渾而類者少,竊取他書以合之者多。”

駁審(驳审),◆1.駁問審訊。○[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龍飛桐公》:“自[戴]入井,鄰人毆殺其婦,為婦翁所訟,駁審年餘,僅存皮骨而歸。”◆2.駁回再審。○《紅樓夢》第一百回:“不想刑部駁審,又托人花了好些錢,總不中用。”

駁冗(驳冗),◆駁雜冗繁。○[宋][歐陽修]《與張秀才第二書》:“尋足下之意,豈非閔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復之古,而翦剝齊整凡今之紛殽駁冗者歟?”

駁屈(驳屈),◆駁倒。○[宋][葉適]《觀文殿學士陳公文集序》:“國有大事,議定俄頃,無縮瑟顧望。意姿堅峭,所論駁屈,明主委曲調護不能回。”

駁難(驳难),◆駁詰,辯駁責難。○[唐][劉知幾]《史通‧暗惑》:“今聊與一二,加以駁難。”○[宋][蘇軾]《論給田募役狀》:“而左右大臣意在速成,且利寬剩錢以為它用,故更相駮難,遂不果行。”○[清][姚鼐]《儀鄭堂記》:“迄[魏],[王肅]駮難[鄭]義,欲爭其名,偽作古書,曲傅私說。”○[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大約以為駁難攻訐,至於忿詈,有違古之儒風,足以貽譏多士的罷。”

駁馬(驳马),◆亦作“駮馬”。◆1.毛色斑駁之馬。○《管子‧小問》:“[桓公]乘馬,虎望見之而伏。○[桓公]問[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馬,虎望見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對曰:‘意者君乘駮馬而洀桓,迎日而馳乎?’公曰:‘然’。”○《周書‧齊煬王憲傳》:“[太祖]嘗賜諸子良馬,惟其所擇,[憲]獨取駁馬。”◆2.梓榆的別名。○《詩‧秦風‧晨風》“隰有六駁”[三國][吳][陸璣]疏:“駁馬,梓榆也。其樹皮青白駁犖,遙視似駁馬,故謂之駁馬。”○[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辯證》:“梓榆,南人謂之樸,[齊][魯]間人謂之駁馬。”◆3.古代北方部族名。○《新唐書‧回鶻傳下》:“又有[駮馬]者,或曰[弊剌],曰[遏羅支],直[突厥]之北,距京師萬四千里……以馬耕田,馬色皆駮,因以名國云。”

駁落(驳落),◆亦作“駮落”。◆1.顏色斑駁。○[唐][白居易]《玩半開花贈皇甫郎中》詩:“淺深粧駮落,高下火參差。”◆2.黜退;落第。○[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銓曹》:“選曹每年皆先立版,牓懸之南院。選人所通文書,皆依版樣,一字有違,即被駮落。至有三十年不得官者。”○[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摺:“得官呵來見我,駁落呵休來見我!”

駁論(驳论),◆亦作“駮論”。◆1.文體名。猶駁議。○《晉書‧杜軫傳》:“[軫]博聞廣涉,奏議駁論多見施用。”○[宋][葉適]《運使直閣郎中王公墓志銘》:“[常]之獄,有手刃傭主及家數人皆死,焚其廬。州以無證佐奏裁。公亟具駮論如法。”◆2.通過反駁對方的論點來闡明自己的論點。◆补证条目■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陈漱渝等《颠覆与传承———论鲁迅的当代意义》第十一章:“当时有一篇署名青见的文章《阿Q时代没有死》(1928年6月11日《语丝》4卷24期),意图反驳钱文,但是却从南方农民程度比北方高,阿Q时代在南方死了、在北方没有死的角度进行驳论,结果不但没有驳倒钱文,反而承认了钱文的理论根据,显得很没有力量。”

駁亂(驳乱),◆駁雜錯亂。○[唐][柳宗元]《柳宗直<西漢文類>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駁亂,《尚書》、《春秋》之旨不立。”

駁龍儀同(驳龙仪同),◆[北齊][後主]為馬所取的封號。○[清][厲荃]《事物异名錄‧獸畜‧馬》:“[北齊][高緯]御馬號為‘駁龍儀同’。”參閱《北齊書‧高思好傳》、《北史‧齊紀下‧後主》。

駁龍(驳龙),◆駿馬名。

駁吏(驳吏),◆指信奉學說駁雜不純一之吏。○《三國志‧魏志‧梁習傳》“[王]([王思])亦能吏,然苛碎無大體,官至九卿,封列侯”[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苛吏傳》:“[思]與[薛悌]、[郤嘉]俱從微起,官位略等。三人中,[悌]差挾儒術,所在名為閒省。○[嘉]與[思]事行相似。○[文帝]詔曰:‘[薛悌]駁吏,[王思]、[郤嘉]純吏也,各賜關內侯,以報其勤。’”

駁究(驳究),◆駁正追究。○[清][黃六鴻]《福惠全書‧編審‧查原冊》:“如有舛錯,必嚴行駁究。”

駁腳(驳脚),◆方言。跑腿。○[歐陽山]《苦鬥》七十:“他就在廣州公安局找了一份小小的差事,當了一名‘駁腳偵緝’,每天混一毛幾分度日。”○[黃谷柳]《蝦球傳‧觸鬚》:“他不是鎮上人,附近又沒有親戚,又說不出到鎮上來幹什麼,團部的副官就斷定他是游擊隊的駁腳交通員。”

駁擊(驳击),◆搏擊。○《英烈傳》第五九回:“[張金箔]說:‘此城竟是龜形,[盤門]是頭,[齊門]是尾……[劉軍師]當擇水木干支的日子,借風駁擊其尾,則其首必出,決當殲滅偽[周]矣。’”

駁火(驳火),◆猶交火。○[高雲覽]《小城春秋》第四十章:“你把槍帶到船上去吧,說不定海上會駁火。”○[巴人]《莽秀才造反記》第五章:“他們一定以為對方是追來的官兵,相互駁火起來。”

駁回(驳回),◆1.反駁回絕。○《紅樓夢》第四二回:“我又不會這工細樓臺,又不會畫人物,又不好駁回,正為這個為難呢。”○[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我願意對磚墻說話,磚墻從來不抬杠,不駁回。”◆2.掉轉;回轉。○《歧路燈》第四九回:“[紹聞]只得駁回牲口,向家而來。”◆3.法律用語。指法院對訴訟當事人提出的要求認為無理,不予處理的批覆。如:上訴駁回。◆补证条目■法律用语。指法院对诉讼当事人提出的要求认为无理,不予处理的批覆。○周梅森《国家公诉》第十四章:“抗诉材料已经正式呈送上去了,再由我们出面撤回来肯定不行,林市长,你还是等着让省高法驳回吧!”○《文汇报》2007.9.11:“市二中院在审理这起上诉案后,驳回了双方上诉,维持了上述原判。”

駁換(驳换),◆抵換。○[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錢穀‧革官銀匠》:“官銀匠之設,大端有二:一為花戶完糧,欲其傾銷紋足,以杜封納低潮;一為起解藩庫,欲其傾銷大錠,以防駁換責成。”

駁行(驳行),◆亦作“駮行”。◆1.駁雜不純美的德行。○《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故有術之主,信賞以盡能,心罰以禁邪,雖有駮行,必得所利。”○[王先慎]集解:“駮行,不貞白而駮雜者。”◆2.謂交議奏參的公文被吏部駁回。○《六部成語注解‧吏部》:“駁行:交部參奏之件或有不合例者,則由部行文駁之。”

駁還(驳还),◆猶駁回。○[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二二回:“當下電請政府,擬組織特別法庭,審訊案犯,當經司法部駁還。”參見“駁回”。

駁復(驳复),◆否定的回覆。○[葉聖陶]《四三集‧逃難》:“[李先生]一手支着多鬍的下頷,爽脆地給她個駁復。”

駁費(驳费),◆駁運的費用。○[清][魏源]《淮北票鹽記》:“次年奏復錢糧舊制,並經費共徵銀一兩四錢,其後酌加雜顆二錢,鹽價駁費三錢。”

駁放(驳放),◆亦作“駮放”。◆謂科舉時代否定已發榜公布的中式者而貶黜之。○[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制科》:“今員外吹毛求瑕,務在駮放,則小人也卻尋歸路。”○《資治通鑒‧唐僖宗廣明元年》:“嘗謂優人[石野豬]曰:‘朕若應擊毬進士舉,須為狀元。’對曰:‘若遇[堯][舜]作禮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駮放。’”[胡三省]注:“駮,糾駮也。放,黜也。”○[宋][洪邁]《容齋隨筆‧進士試題》:“[唐穆宗][長慶]元年,禮部侍郎[錢徽]知舉,放進士[鄭朗]等三十三人。後以[段文昌]言其不公,詔中書舍人[王起],知制誥[白居易]重試,駁放[盧公亮]等十人,貶[徽][江州]刺史。”○[明][即空觀主人]《<二刻拍案驚奇>小引》:“雖現稗官身為說法,恐[維摩]居士知貢舉,又不免駁放耳。”○[清][惲敬]《祭張皋文文》:“春官駮放,歸途載阻,共職四門,艱屯可數。”

駁倒(驳倒),◆成功地否定了對方的意見。○[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九回:“[段總理]駁倒[李][陳]等電文,樂得放心做去。”○[鄢國培]《漩流》第十二章:“他斜視了一眼[徐寧山],覺得不先駁倒他,今後就不好辦。”

駁彈(驳弹),◆糾彈黜退。○[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奈何尸祿素餐,濫處上官,黜陟失所,選補傷殘,小人在位,君子駮彈。”參見“包彈”。

駁答(驳答),◆對別人的問題作駁斥性的回答。○[錢鍾書]《圍城》八:“[鴻漸]夫婦全聽清了,臉同時發紅,可是不便駁答。”

駁錯(驳错),◆混雜錯亂。○《晉書‧李重傳》:“然承[魏氏]彫弊之跡,人物播越,仕無常朝,人無定處,郎吏蓄於軍府,豪右聚於都邑,事體駁錯,與古不同。”

駁辭(驳辞),◆1.蕪雜不純之辭。◆2.駁正他人意見的話。

駁船(驳船),◆1.轉載人或貨物的小船。○[清]林則徐《會諭義律飭交凶夷並遵式具結》:“既驗之後,駁船裝載入口,一般至少亦須兩人押送,一大船分為駁船五六十隻,則押送約須百人。”○《恨海》第七回:“[伯和]解下兩片金葉,代了船價,叫了駁船,載了行李,起岸,入了客棧。”○[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二九回:“他由[閘北]河道,坐駁船到[滬]。”◆2.一般指非自航的貨船,它們可單只使用或編列成隊後由拖船拖行或頂推船推行。內河中自航的駁船叫機動駁。○[碧野]《江漢行‧九曲回腸》:“[長江]拖輪頂托一艘艘千噸駁船,日夜運來鋼材和水泥。”

駁斥(驳斥),◆亦作“駮斥”。◆1.反駁指斥。○[清][薛福成]《代李伯相籌議日本改約暫宜緩允疏》:“嗣後該國屢欲翻悔,均經駮斥。”○[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拳術與拳匪》:“我也知道拳術家中間,必有不信鬼道的人,但既然不見出頭駁斥,排除謬見,那便是為潮流遮沒,無從特別提開。”○[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六章:“大媽駁斥道:‘誰要好了瘡疤忘了疼,那就該叫他多想一想。’”◆2.法律用語。猶駁回。○[巴金]《談<滅亡>》:“他們在六年前受到誣告被判決死刑,上訴八次都遭駁斥。”參見“駁回”。

駁查(驳查),◆駁回核查。○[明][焦竑]《玉堂叢語‧銓選》:“凡投選及各項文移,吏輩多假駁查送問為騙局。”○[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錢穀‧解給》:“若結末一批,須將本項從前結算但有渺漠俱宜算入,否則上房駁查補解,又是一番多費矣。”

駁彩(驳彩),◆亦作“駮彩”。◆色彩斑駁。○[唐][黃滔]《誤筆牛賦》:“況乎鳥文黛暗,駮彩花新,兔翰初停,旁起落毛之想,鼠鬚尚對,遙懷食角之因。”

駁辨(驳辨),◆1.駁正辨明。○[清][袁枚]《隨園隨筆‧新舊唐書得失》:“[宋][吳縝]作《新唐書糾謬》,分二十目,層層駁辨是矣,然瑕瑜不可盡掩。”○[清][袁枚]《隨園隨筆‧裴松之<三國志補>》:“[裴松之]補《三國志》,如駁辨[官渡]之兵數,核正[黎陽]之婚期……俱極允當。”◆2.指爭辯。○[清][袁枚]《隨園隨筆‧作婦人傳稱夫家姓而稱母家姓亦可》:“彼此駁辨不已。”

駁榜(驳榜),◆見“駁牓”。

駁岸(驳岸),◆1.裝卸貨物的碼頭。◆2.保護堤岸的建築。多用石塊築成。

標駁(标驳),◆鑒別。○[明][唐順之]《書<水西集>》:“﹝君﹞盡取古儒先所疏注箋纂六經文字,凡百餘家,精髓糟粕咸在,所謂累世不能殫其說者,君獨悉力標駁,參伍毫釐同異,要於融而聯之,以上究六經之旨,而成一家之說。”

辯駁(辩驳),◆辯難駁詰;爭辯反駁。○[明]徐榜《濟南紀政‧楊化記》:“藩臬二司聞之,亦拘之親審,司道五六人各有辯駁,[李氏]應答不滯。”○[陶行知]《海德公園》詩:“臺上臺下可辯駁,只有拳頭動不得。”○[巴金]《春》七:“他不滿意[枚少爺]的答話,但也不加辯駁。”

辨駁(辨驳),◆1.辯難,駁正。辨,通“辯”。○[明][劉剛]《<日損齋筆記>後序》:“觀公辨駁之精若此,則其平昔攷古之學為何如哉?覽此記之大略,蓋已知之矣。”○[清][周中孚]《鄭堂札記》卷四:“偏護古文者,亦可藉口脫去上一畫為辭,不若[閻氏]、[惠氏]兩家之辨駁詳明也。”◆2.爭辯反駁。辨,通“辯”。○《新唐書‧王世充傳》:“人或辨駁,[世充]以口舌緣飾,眾知其非,亦不能屈也。”○《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余敷]道:‘不瞞大哥說,經過我愚弟兄兩個看的地,一毫也沒得辨駁的!’”[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大晚報》與我有夙仇……一面登載[柳絲](即[楊村人])之《新儒林外史》,一面[崔萬秋]君又給我信,謂如有辨駁,亦可登載。”

逼駁(逼驳),◆象聲詞。○[前蜀][盧延讓]《冬夜》逸句:“樹上諏諮批頰鳥,窗間逼駁扣頭蟲。”

搬駁(搬驳),◆盤問;反駁。○《紅樓夢》第一○一回:“[鳳姐]道:‘這有什麼憑據呢?’[大了]道:‘奶奶又來搬駁了,一個佛爺可有甚麼憑據呢!’”○《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只是他心地雖然靈通,性情卻欠淳靜,才略略有些知覺,便要搬駁先生。”

班駁陸離(班驳陆离,◆見“班駮陸離”。

班駁(班驳,◆見“班駮”。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