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新常态下,行业巨头们高谈规模与质量并举,甚至重质量轻规模。但这些大型房企早已摆脱规模之困,广受市场认可。
另一方面,2020年8月,南京出台土拍新规,严格房企开发资质要求,提高地块竞买保证金,严格竞买资金审查等,对房企的规模和资金实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1月1日,“三道红线”和限制银行房地产贷款比例新规落地,房企融资被戴上双重枷锁,举步维艰。
没有千亿规模背书,中小房企很难在土拍市场上与大型房企一较高下,也很难在银行获得低息贷款。房企缺乏规模优势,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丧失所有优势。
对绝大部分房企而言,规模冲刺,完成千亿销售额,是一个分水岭,也是一座里程碑。
2010年,万科首先突围,实现销售额1082亿元,成为全球首家千亿房企,霸屏众媒体,何等荣光。其后,数十家房企以千亿为锚,争相前进。
2020年,房地产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强者恒强,蒙眼狂奔的时代正在远去。在被马太效应彻底吞噬之前,一众中小房企快马加鞭,将扩大规模作为企业的头等大事来抓,试图跻身千亿阵营,站稳市场脚跟。
01 2020千亿房企阵营扩围至41家2020年房企千亿销售额名单 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
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千亿房企阵营达41家,总销售额达98360亿元,平均销售额2399亿元。在销售额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央企或国企背景的房企达6家。
与2019年相比,千亿阵营增加了6家,分别是华发股份、中骏集团、禹洲集团、合景泰富、新希望地产和时代中国。
在千亿房企榜单中,碧桂园连续4年稳居榜首,2020年实现全口径销售额7888亿元。紧跟其后的是恒大和万科,分别实现销售额7038亿元和7011亿元。碧、恒、万三家连续5年霸屏前三甲,行业巨头的地位更加稳固。
在所有房企中,7000亿阵营的房企有3家,6000亿阵营的房企0家,5000亿阵营的房企有2家, 4000亿阵营的房企0家,3000亿阵营的房企有3家, 2000亿阵营的房企有11家, 1000亿阵营的房企有22家,合计41家。
与2019年相比,7000亿阵营到1000亿阵营的队伍分别壮大了2家、2家、1家、1家、1家、-2家、-2家。整体来看,千亿阵营的房企总量在不断扩大,上榜的绝大部分房企的销售业绩仍在不断向上突破。
另一方面,千亿房企阵营中的销售分化仍在加剧。2020年, 41家千亿房企以碧桂园为首,以时代中国为尾,销售额差值为6884亿元。而2019年,千亿阵营两头的销售额差值为6705亿元,2018年为6141亿元。
头部房企的业绩增速虽然在放缓,但由于规模巨大,三年间,碧桂园的全口径销售额从7146亿元,上涨到7888亿元,距离8000亿元仅一步之遥。
从百亿到千亿,碧桂园用了6年,恒大、万科和融创用了5年,中海花了7年,龙湖花了10年。与之类似,今年新晋上榜千亿的华发用了5年,中骏和禹洲用了7年,合景泰富则用了10年时间才实现了百亿到千亿的突围。
但随着监管趋紧,银行投资和各城市投资对房企提出新的要求,新晋千亿房企恐怕很难在短时间里实现1000亿到2000亿,2000亿到4000亿,甚至到6000亿的业绩“质变”。甚至可以说,这种可能性正在降低。
02 近三年千亿房企业绩增长对比2020年千亿销售额近三年业绩对比 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
但在并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仍有很多千亿房企逆势而上,实现业绩增长。
与2019年相比,除了绿地控股和新城控股之外,所有千亿房企均实现业绩增长。
其中销售额环比增长最大的5家房企分别是绿城、恒大、金茂、万科和招商蛇口,分别实现874亿元、776亿元、702亿元、699亿元和575亿元的销售业绩增长。
与绝对销售额相比,销售业绩增长率更能反映房企业绩增长的真实情况。销售业绩环比增长率最高的5家房企分别是金茂、绿城、禹洲、新希望和华发,分别实现43.7%、43.3%、39.7%、33.1%和30.6%的业绩增长。
销售业绩环比增长率最低的5家房企分别是中国铁建、远洋、首开、绿地和新城,业绩增长率分别为1.73%、0.99%、0.47%、-8.07%和-8.23%。
销售业绩增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尤以经营策略为甚。以金茂为例,在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总裁李从瑞就曾表示:“3年内实现销售额3000亿元是一个短期目标”。配合经营策略,金茂2020年岁末,金茂在土地市场上频频出手,逆势拿地,为未来业绩增长扩储。
与之相反,新城控股在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为新城定下的2020年销售目标是2500亿元,是TOP房企中唯一一家主动降低销售目标的房企。受王振华事件影响,新城2020年在土地市场上十分保守,到11月才逐渐恢复拿地节奏。2020年,新城控股销售额已跌出前十位置。
绿地虽然守住了前十位置,但成为了TOP10房企中唯一一家销售业绩负增长的房企。2020年,绿地质量问题频现,项目维权,高楼烂尾,“三道红线”全踩。但最根本的,还是其热衷打造地标建筑的业务模式。地标建筑建设时间长,投入资金量大,对企业的要求非常高。
另一家同样采用建设时间长,投入资金大,回款周期长的房企是华夏幸福。在中指2018年的业绩榜单中,华夏幸福以1680亿元的销售额,雄踞榜单第12的位置。2020年,华夏幸福的销售额为963亿元,跌出千亿房企阵营。
03 2021年,比“千亿”更重要的是什么?企业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在大势面前,所有的个体都是砂砾。
2018年万科首先喊出“活下去”时,行业还有人感到错愕,但到2020年,已经没有人再质疑万科当年的远见。2020年上半年疫情冰封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受阻时,政府也只是延缓了房企的资金、预售和竣工压力,让房企能多一丝喘息机会。试图松绑楼市的举措,悉数被打压。
“房住不炒”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基调定下,金融、土地、“五限”政策一个不落地跟上,为行业的发展戴上紧箍咒。即便是当年鼓吹“高周转”模式的碧桂园,也开始主动向“行稳致远”调整。
根据中指的数据,2013年,碧桂园销售业绩首次突破千亿,实现销售业绩1068亿元,同比增长118%。2016年首次实现3090亿元销售额,同比大涨128%。此后几年,碧桂园虽然业绩继续增长,但增幅再也没能达到2016年的高光时刻。
论稳健和决断,万科当之无愧,但说到业绩增长,没有一家能比过碧桂园。业内有“小碧桂园”之称或学习碧桂园模式的房企不在少数,但在新形势下,没有一家能复刻碧桂园的成功。
“三道红线”落地,银行新规又追加了两道“新红线”,用负债拼规模的时代已然过去,财务健康才能长久。到2020年9月末,华发股份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6.8%,净资产负债率148.37%,踩中两道红线;中骏千亿销售额背后,也背负着千亿负债,截止2020年上半年,中骏总负债1315亿元;禹洲逼近40%的业绩增速,也伴随着利润下滑的困局……
毫无疑问,2021年“高负债、高增长”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三道红线”,一条不踩有15%的有息负债增长空间,要是三线全踩,则负债规模不得增加。银行限房贷款的实施,也将把评级不高的房企拒之门外,转向利率更高、风险更大的融资途径。
未来,行业排名可能会被进一步打乱,财务健康的房企将脱颖而出;缺钱的房企会继续收敛聚焦,专注地产主业,手有余粮的房企则会向多元征途的更深处走去,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整个行业将会逐渐从追求高增长中转向,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口碑……
新的一年,房地产行业还将继续调整,但可能跟许多人之前预想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