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分手的时候说是父母不同意的,基本都是拿父母当挡箭牌,或者说,父母原因只是极其小的一部分原因,一般是他早就有分手的想法了,然后给父母传递了一种"儿子跟这个女生在一起不幸福"的感觉,于是父母也会劝"不行就分手,好女孩有的是",男方就顺理成章的把这个黑锅甩给父母背了。
做销售的,一般不会那么容易被长辈意见左右,两个人过日子毕竟是两个人内部的事情,恋爱两年了,对方提出分手,一定是有他忍不了的点,果然,继续了解下去,发现男方是前期处在低位,追女生时大量付出,后期激情消磨就开始排斥女生没分寸的接近,觉得女方太粘人太让人窒息。
女方父母重男轻女,外出务工把弟弟带在身边,但是把她放在村里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从小缺爱,长大以后就分外渴望在亲密关系里获得额外的补偿,具体表现就是患得患失,很自卑,很自私,很怕被抛弃,用一些作闹的手段让对方证明他有多爱她。
女生提过,对方在开会不接电话,她就会由担心到愤怒,不停的回拨,并且她会要求对方开放手机密码,介意对方身边出现的一切异性。
在咨询过程中,女方一直表现得很焦虑,对方状态其实只是很冷淡,提了分手,但是对她没有完全的不理睬,但是她就会使出浑身解数去黏对方,频繁发消息,不停的刷存在感。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再度步入亲密关系之后,女方对爱的渴求变成了害怕被抛弃的恐慌感,这种恐慌感迫使她对身边人无限的索取,一旦对方稍有回避,就会触碰到她焦虑的开关,这在挽回的初期给她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她宁愿相信是因为对方父母的阻拦,把自己当成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我给她纠正了很久"你们之间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你们两内部,与他人无关",插一句,你们在挽回的过程中如果推进不下去,或者觉得问题棘手到难以解决的时候,你很可能是像这个女生一样陷入了自己的牛角尖之中,当局者迷,我建议你找一个局外人倾诉,听取第三者视角的意见。
男方其实是寡言少语的性格,从小有寄居生活的经历,所以内心是敏感且有自卑感的,这样的人遇到问题就喜欢逃避,喜欢守着自己的边界,并不擅长处理伴侣的焦虑感。
有的男生喜欢女朋友将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但这种男生相反,你越粘着他,他越觉得自己的空间被压缩,越觉得女方的爱是负担和压力。他更擅长躲在自己的安全区里把情绪自我消化。这时候试图说服他走出自己的安全区是没用的,他现在觉得这段感情很鸡肋,"这个人很爱我但是她很麻烦"。
女生是焦虑型,情感需求大于一切,而男生是理智的工具型人格,重视感情的实用性,情感需求相对较少,两个人供需是匹配不上的。
感情不是说消失就能消失的,绝大多数分手的人,分手的时候仍然是很爱对方的,但是对工具型人格来说,感情是感情,想分手是想分手,就像你很爱你的父母,但却忍不了跟他们一直住在一起。
对女方的信息他已经反感了,所有的联系都摆脱不了挽回两个字了,对方也不傻,所以我让女方进行了一次邀约,也不用刻意遮掩自己的需求感,摆明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个态度。
告诉对方:我想跟你坦白地讨论一下我们接下来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相处。
见面我列出了几个沟通的方向和目标:
1. 同意分手的决定,但不是因为我不爱你了,是因为我尊重你的决定
2. 反思过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很大,承认自己很少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3. 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能够明白对方最介意的是什么,从现在开始不会*扰对方
4. 仍然希望能跟对方作为朋友来相处,因为自己也有遗憾想要弥补,至少需要一个机会,并且自己说放下就放下,需要这段时间来走出去
正好碰上男方因为参加展会工作,出差两周,女生抓住了对方走之前的机会,进行了这次见面,把话说清楚,把姿态做足,不给自己暴露需求感的机会,然后就进入了一个弱联系的阶段。
这弱联系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局限,女方改变了自己只聊感情问题的聊天方式,尝试发了一些更为日常的聊天话题,比如"前两天上映的那个灾难片你看了吗,我记得你最喜欢看那种",当下对方并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但是却给女生那条看电影的朋友圈点了赞。
这就是一个主动的信号,代表对方接受了女生的这次破冰的提议。双方一个步步紧逼,一个步步后退,说白了这个男生当时只是需要一些空间,如果你做出了这个让步,让对方看到你不只是会解释,会说爱,还能够转变相处的模式,给他创造出舒适感,那么他就会从自己的洞穴中走出来,因为你这时候不是一个"麻烦的女人",你是一个能给他提供日常情绪价值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