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缓解愈演愈烈的“鸡娃”压力,“双减政策”在下半年出台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减少校外培训乱象。
有朋友闲聊时和我说,可能再不出手,中国的中产家庭就要因为“鸡娃”拼出“血案”了。
*韩剧《天空之城》中,韩国中产家庭为了孩子能上好大学不择手段,最终酿成惨祸。
曾经,我们都认为,个人力量太小,在内卷的漩涡里,只能随波逐流,越来越卷。但现在我们的大家长站出来,做了我们想做又做不到的事情,心里痛快不少。
紧接着,我们就看到新东方、学而思等一众课外培训机构黯然退场。
取代它们的,是国家为中小学生用心打造而成的免费优质网课平台。
一直紧绷的弦,突然松下来,在短暂的解气和高兴之后,我们又陷入了新一轮的焦虑中:
- 没有课外辅导班,孩子的学习怎么办?
- 私教、一对一请不起,难道又回到全靠拼爹拼妈的时代了吗?
甚至还有人翻出日韩以往的双减历程,开始“唱衰”国内的双减政策。
韩国的教改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 1970s ,韩经济高速发展,开始重教育,家长把孩子送进培训机构,不堪重负的人呼吁教育公平和减负。韩规定校内教师不能做家教,更不准在培训机构兼职。
第二阶段是 1980 - 2000 年,韩成立了 30 多个专项调查队,彻底取缔校外培训机构。有钱人仍能请到名师家教,导致名校学生大部分为富家子弟。
第三阶段为 2000 年后,中下层家庭强烈呼吁开放校外培训。韩再次允许教培机构运营。
其实,且不说我们的国情和日韩从本质上就不一样,这种对未来的担心本身就是焦虑的一种变形。
我们真正焦虑的,其实是我们能依靠什么途径支撑孩子的学习?
从课外辅导班自然想到私教、一对一,逻辑好像很对,但和离不开辅导班一样,其中隐藏了一个基本假设错误,并忽略了一个关键。
基本假设错误: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校外教培机构发挥着重要的分化作用(筛选作用)。
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孩子。
管理学有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叫资源观(RBV),主要从内部探究能给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真正能给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有价值、稀缺、不易模仿、无法替代。
课外辅导班,再贵、再难报,也不能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总有很多家长有办法、能为孩子争取到这些资源。
对于孩子来说,他真正拥有的,既有价值、又稀缺、别人难以模仿无法替代的,只有也只可能是他自己。
我一直都认为,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教育的终极目标、孩子持续的核心能力都是、也都将是自我学习能力。
孩子能自驱、有探索精神,想学;够自律,坐得住;习惯好、懂方法,会学;孩子有韧劲,思维是成长型的,坚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