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锅不同于吃川菜——中餐菜肴质量的优劣全仰赖厨师水平的高低,而食客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既定事实;品尝重庆火锅却不同,还得看食者有无经验,是否能根据涮料的不同质地,拿准入锅涮烫的火候,恰到好处掌握好入锅的时间,使自己涮烫的原料该脆的则脆爽不绵,应细嫩的能入口化渣,因此吃火锅每个食者都得参与操作,并且也是对自身烹饪水平的鉴定。
吃火锅要凭经验,常吃火锅的人只用眼观察,便能知晓所涮的原料是否火候恰当。毛肚和鸭肠是较难掌握的两种原料,食家根据它受热后的形状便能判断出是否烫涮得恰到好处,于是便总结出了“毛肚要起泡,鸭肠要起圈”这两句吃火锅的至理名言,也摸索出了一些涮烫品尝的套路。
先荤后素荤素交错能入锅涮烫的原料数百种,水陆杂陈,品种繁多。面对这么多光怪陆离、性能各异的原料,用于涮烫的卤汁只有一锅,究竟先吃什么好真令初尝者有些不知所措。
会吃火锅的人越吃到后面汤卤越鲜,吃得很尽兴;而不知其中奥秘的人吃到后来汤卤走味,扫兴停箸留下遗憾,其实这其中的奥妙就是投料先后的问题。
不论红汤或清汤的火锅卤汁都是很鲜醇的,尽管如此,食家们仍在开筵之初将鳝片、泥鳅、鸡翅、鲫鱼等放入锅中,然后再下少许青蒜段和黄葱节,待至熟吃后才开始各取所好涮毛肚、鸭肠、黄喉、腰片或素料中的豆尖、莲白、兰片及其他脆嫩易熟的原料等。吃罢两个回合下来,人的肚儿“垫了底”有一定的饱腹感,同时舌尖儿由于吃多了动物性荤料,也有点腻味了,于是向锅中投入藕片、土豆、青笋、血旺、海带等料,随之也放入少许带鱼、草鱼、脑花、脊髓、鱼丸、海参等料,为下一个“回合”的到来打下点“埋伏”。吃火锅就这样荤素交错反复循环,锅中的汤味越吃味道越鲜浓,直吃到腹胀打嗝仍不肯罢休。
这种先荤后索、荤素交错、循序反复的下料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先将鲜味很足的荤料下锅有助于增加汤卤的鲜醇,其中放上那么一点青蒜、黄葱主要是起压腥增香的作用。饱含各种氨基酸的荤料在鲜味很足的汤卤中受热,于是产生了食品化学中“鲜味相乘”的效应,汤味愈加鲜醇味浓,给人强烈而又鲜明的刺激,一下子就抓住吃客的食欲,顿时令人胃口大开。
汤味鲜浓了,也是考察个人涮烫的功夫的时机到了,于是那些易熟脆爽的毛肚、鸭肠、腰片等成了每人各显身手的对象。战罢第二回合,食客无论从饮食心理或生理上都得到了一定满足,同时兴趣也激发出来了,有的要划拳助兴,有的则想聊天神侃,需要一个短暂的“休吃”时间来彼此进行情感交流或怡情取乐。
从生理上讲也需换换口味,吃点清鲜爽脆的蔬菜解腻,于是乎投下了素多荤少的原料,再为下一个“回合”高潮的到来作好物质准备。
在这“火锅交响曲”的后半部,用荤素相间的方法既保持了火锅汤卤味鲜汁浓,同时也保持了食者的食趣持久不衰,直到为这辉煌炽热的乐曲打上一个完满的休止符。
脆爽宜汤滚耙软宜微沸炉灶一般都是中间部分的火力足,由于锅底受热面的限制,锅中的卤汁中间部分沸腾翻滚,而锅沿四周则呈微沸状态,这种区域温差为涮烫火锅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釜中天地。
肚头、鸭肠、毛肚、肫肝、黄喉、腰片等脆嫩的原料,经过刀工处理后有的体积变小,有的增加了受热面,很适宜在急火滚汤之中涮烫,方能体现出它脆嫩爽口的特色。而那些要求口感火巴软入味的原料,如海参、鱼肚、牛筋、鸭舌、鸡翅、鸭掌、脑花、肉丸、鱼块等则需要在微沸的汤卤中慢煮久汆才能致熟上味,或保持形整不烂。
但事物也不是绝对的,像肝片(包括猪肝和牛肝)虽然细嫩,但却要在滚沸的汤卤中涮烫,才能有那嫩中带脆的独特口感。如若把肝片放入微沸的汤卤中,致熟后虽然嫩气却没有那回口脆爽的风味。
与肝片形状大体相似的鱼片、肉片、牛肉片适宜于在半沸半滚的汤卤中涮烫,由于受热均衡持续,涮熟后细嫩可口。
素料的可塑性比较大,关键是根据食者的口味来进行。像根茎类的青笋、竹笋、藕尖、土豆若要脆爽,可在滚沸处稍涮即能符合口味;如需吃软熟一些,可放入微沸中久煮,也能让您吃得满意。莲白、黄秧白、豌豆尖、黄葱、青蒜等脆嫩的蔬菜,最好在汤滚时稍稍涮烫,才不会失去其脆嫩的本色。
粉丝、海带、腐竹、香菇、冬瓜等原料,最宜于在半滚沸的状态中稍稍多煮一会,就会使其软熟入味。血旺是千万不能投入滚汤中暴煮的,否则会脱水冲泡起蜂窝眼,呈海绵状而老绵不堪。它只适宜在微沸中进行,才会越煮越嫩。
汤滚与微沸其实质是如何掌握火候的问题,它还需要食者对各种原料质地的了解,恰如其分掌握在不同温度区域涮烫的时间,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两者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得依赖食者的经验,才能把握好釜中之变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