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昌乃至整个河南,只要提起建安区河街乡,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腐竹。40年来,河街生产的腐竹摆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在河街乡,提起邢庄村的倔老汉邢国彬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现年66岁的老邢在豆制品生产加工行业摸爬滚打40年,从起初的家庭作坊发展到如今的现代化企业,从土生土长的农民到明星企业家,一路走来,个中滋味,可以用苦辣酸甜来形容。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让“不安分”的邢国彬坐立不安,他提出了开办腐竹厂的想法时,不少人劝他等等再说,可他却说:“人家南方人都在开工厂,我们还等啥,只管试一试!”
1979年,邢国彬在家搭起简易房、支了一口锅,一家人开始做腐竹,他每天早上到村头井口,排队用辘轳打水,来来回回挑几十桶水。然后套上牲口开始磨豆浆……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痛。
“一年下来一算账挣了2000多元,一家人高兴得合不拢嘴。”邢国彬回忆说,“做腐竹比种地挣钱快。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们村有10多户也支起锅台,开始做腐竹。几年后,大部分农户都干起了这一行,俺村成为腐竹专业村。”
邢庄腐竹专业村声名鹊起,风靡一时。而邢国彬成为早期率先富起来的“万元户”,1984年受到县政府表彰。
大家都磨腐竹,产品销售成了问题。邢国彬家生产的腐竹虽不愁销路,他却突然宣布停业,改行做销售。1985年开始,邢国彬白天找蔬菜公司找销路,晚上又乘火车赶往另一个城市。
1987年12月的一个雪夜,他押车赶往河北途中,汽车中途“抛锚”,冰天雪地里,他和司机在风雪中自己修车,冻得浑身哆嗦,只好拿出“二锅头”喝两口御寒。
随着像邢国彬一样的专业销售人员的增多,河街腐竹产品由河南走向了全国市场,在北京、天津、武汉、西安等30多个大中城市都有“河街腐竹”专卖柜台。
邢国彬说,但由于生产设备落后、卫生不达标,个别商户甚至使用“吊白块”,以及外省商家冒用河街腐竹的品牌,以次充优,严重影响了河街腐竹的市场声誉。加上无序竞争,导致河街腐竹产业逐年萎缩,滑向危险的边缘。
2006年以后,政府部门对腐竹产业进行集中整顿,取缔小作坊,建设了腐竹产业集聚区,共有33家示范企业入驻,腐竹产业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开始浴火重生。
“有人说老邢倔,有人说他眼光独到。政府开始整顿时,别人家有的停了,有的搬走了。可他却*了个回马枪,重操旧业了。”邢国彬的妻子李金凤说。
2007年年初,邢国彬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许昌康利世纪食品有限公司,建起了标准化的生产车间,12条生产线上马。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磨腐竹也不能安于现状。”多年来,邢国彬不断更新设备。从上豆到出浆,工人只要按按电钮就能完成大部分工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生产车间还用上了卫生瓷砖,卫生标准在同行业中做到了一流。2002年,他的公司注册了“文锋”商标,2009年,公司的腐竹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5年公司被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称号。
采访中,记者看到宽敞整洁的车间里热气腾腾,袅袅不绝,一口口标准化的不锈钢方锅里,煮沸的黄色豆浆不时凝结起皮,身穿蓝色制服的女工穿梭其间,眼疾手快,迅速地将凝固的豆皮从热锅中揭起,捏制成条,挂上锅上方的钢架,动作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钢架上的腐竹条挂好连成一片,如同一面面金色的旗帜,蔚为壮观。
“创立一个品牌易,保持一个品牌难。这些年我们几家上规模企业发挥示范作用,自我约束,自我加压,力保许昌腐竹的品牌形象。”邢国彬说。
邢国彬生产的腐竹因质优、不含添加剂,销路甚广。目前,他的公司生产的腐竹供不应求,市场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并出口到韩国、澳大利亚。
宝刀未老,壮志凌云,期待老邢续写更加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