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弗兰德
Nike的缓震技术,早于1978年,首次出现在Nike Tailwind跑鞋上,但大卫·弗兰德清楚,这还远远不够,1980年代,他亲自手工制作压缩Air-Sole模型。当他把气垫位置轮换,把接缝放在顶部和底部而不是外部时,迎来了可视性气垫设计的转折点。
“之前的Air-Sole变得越来越薄,是为了让生产过程变得简单,”弗兰德回忆。“但我们想要实现的是在鞋底中注入更多的空气,以实现足下强劲的缓震感。”
弗兰德清楚,要想让穿鞋的人有空中漫步的感觉,就得换个做法。
“回顾Air Max历史,尤其是1987年到1993年之间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区分每一代产品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新一代产品都会比上一代能容纳更多的空气量,而发泡材料则用的更少。发泡材料会破损,但空气不会。”弗兰德说到。
Air Max系列气垫的演变
简单来说,加气,减重,推动Nike产品设计师不断更新Air Max系列跑鞋的款式和性能,聚沙成塔,一晃快30年,直到Nike Sportswear设计团队重新拿出那张被封存的手稿,汀克·哈特菲尔德的故事又得从头讲起。
格雷姆·麦克米伦(右)向汀克·哈特菲尔德请教。
而这次,领到产品激活卡的设计师是格雷姆·麦克米伦(Graeme McMillan),“就像是在进行考古挖掘,因为除非你能挖到,不然有些东西你永远看不到。”从Air Max 1,到Air Max 90、Air Max 180……Air Max 360、Air Max 2015,又回到Air Max Zero,这是一个由30年设计史画出的圆,格雷姆·麦克米伦明白,比起造好这双鞋,他更像是在寻找那个Air Max失去的一块拼图。
他向汀克·哈特菲尔德咨询当年的设计心得、目标和梦,同时,他更清楚今天的Nike会给他提供怎样的技术支持。于是,在那张未来主义的手稿上,有了Air Max 1 Ultra外底,其钻孔Phylon中底结构和能够减少体积又不失支撑性的热熔鞋面,以及能够帮助打造特别的鞋尖又不失透气性的单丝纱网。这些技术的使用实现了哈特菲尔德最初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