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仁书院旧照
在这一刻,辍学的霍英东、何鸿燊、张爱玲三人的命运产生了一个奇特的交集,但很快这三个失学青年就各奔前路,没什么原因,都是战争阴云下的无助者。
战争爆发后,日据时期的香港社会野蛮无序,霍英东母亲和别人合伙买的小船“兴和号”被日军征用,时年18岁的霍英东没了小船,只好四处打零工谋生。
在香港光复前,霍英东是个不折不扣的打工之王,前后做过四份工,但每一份都不顺利。被炒鱿鱼三次,炸毁太古糖厂的实验室一次,最后霍英东被压断了一根手指才给打工生涯画上句号。
△霍英东中学时代酷爱踢球,发迹后仍然喜欢运动
1942年,霍母典当了唯一的金项链,联合其余相熟的13人在湾仔鹅颈桥开了一家杂货铺。本来店子的登记名字叫“有和”,但最后因为字太潦草,就成了“有如”二字。
店里拉拉杂杂的什么都卖,衣服首饰日用品......周转一阵后,生意尚算可以,霍英东母子做到了阶段性的安定。
1945年,香港光复,这时的霍英东再次做对了命运丢给他的选择题。
眼见着战后港岛急需重振水路货运生意,霍氏母子二人合计一番,就将杂货铺转手并收回7000港元。
霍英东遂用这笔钱购买小货船,重操父辈旧业,又搞起了水路生意。不过,当时摆在他面前的还有一种选择。
那就是去太古洋行(从事跨国间贸易)做办公室文员,属于如今的小白领,月入300港元,养家糊口论资排辈,大可以过上乱世里的小日子。
然而,不甘平淡的霍英东逆流而行,选择了看似坎坷却极为正确的前者:先搞货运,再寻摸别的机遇。
1945~1948的三年间,时运将至的霍英东只信一句话:富贵险中求。
他那时只做一种生意,就是收购战时沉船和遗留的各种物资,然后倒手赚差价。香港倒爷霍英东就这么赚足了22000港元,加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事后,霍英东回味人生中最具有冒险浪漫色彩的这几年时,还不无遗憾地讲,“如果我胆子再大一些,再有多一点的资金,就可以赚更多了”。
△霍英东和前香港特首
就在霍英东羽翼渐丰,眼看着就要变成小有财富的中产时,时运再次为善于审时度势的他送上了一份厚礼。
如果说霍英东的前半生里一共有两道选择题,第一次是职业选择,他借此投身创业大潮,那么这次无人看好的选择,则让他的社会地位彻底飞升。
从普通的生意人摇身一变,赌上一切的霍英东成了香港众多富豪中最有头面的一种:红顶商人。
至于霍英东如何选择,如何步步走高,又如何一手打造了一个大家族的传奇,我们后续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