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之人研究清朝,满文基本属于刚需,不然你都看不懂清朝早期的职务都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通过互联网,可以知道“甲喇额真”的意思是游击参将,“拜他喇布勒哈番”是“骑兵都尉”(水军的骑兵都尉……),“阿思哈尼哈番”是“副将”等意思,但问题是,郑成功那边的人知道吗?大概率是不知道的。
也就等于说,郑成功在交战的时候,恐怕连对手的详细阵容都不清楚。当然,以清朝水军那个拉垮的水平,郑成功打他们也不需要知道得多详细,毕竟清朝后来收复台湾,靠的都得是郑家的降将施琅。而现在的施琅,正在厦门海战大*四方呢。
当然,满汉语言不通,信息不畅,也不足以完全导致“厦门海战炸死顺治”这么荒唐的传言。造成这个结果,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些将领都是有身份的,而且身份还不小。
虽然清朝水军的实力很菜,但是各位不能说清朝不努力。事实上,清朝还是相当重视这次海战的,派出去的将领不说是能征善战,也绝对是皇亲国戚了,毕竟这支水军是清朝的宝贝疙瘩,忠心和能力怎么也得有一个,而且忠心更重要。
所以清朝派了很多的自己人参与厦门海战。比如说上面提到的务达海,这位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莫洛浑比务达海差一辈,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孙,清朝开国元老觉罗拜山的儿子。哈尔弼也是皇太极“十六大臣”之一的萨弼翰的孙子。这个“十六大臣”是皇太极精挑细选出来的亲信,他们为皇太极掌控清朝内外立下了大功,也算是自己人中的自己人。
而如此之多的“重量级嘉宾”汇聚一堂,结果会是什么呢?必然是成堆的“黄罗伞盖”云集在清军营内。而郑成功的军队就算不认识清朝将领的名字,但他们和清军交战多年,看排场认级别的能耐总是有的。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郑成功带着手下登高远眺,一看清军阵营里有如此之多的高级行营,恐怕都会吓一跳。如果他们再想想,什么情况下能有这么多的重量级人物到场?那不用问,“顺治皇帝御驾亲征”一定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猜想。
再加上厦门海战,清军输得非常惨,派来的皇亲国戚很多都赔进去了。这种情况下,清军所表现出的反应,肯定是和死了个普通将领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郑成功军队看来,这一仗捞到大鱼的可能性自然会非常之高,那么他们以为“一炮把顺治皇帝打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