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面条
文/刘媛玲
前几天和面做臊子面,因面和得太硬,再加上天冷,擀起来非常吃力。正发愁时,忽然想起已好长时间没用的家用压面机,连忙拿出来。真好用,一会儿功夫 ,面条就压了出来,薄厚适中,又长又均匀,这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看着案板上的面条,当年和同院的小英一起压面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那时,街上还没有卖面条的店铺,不管我们两家谁家家里来了多的客人,我们俩就端着盛着面粉的面盆,带上纸里包着的碱面,相伴去西关的压面店里去压面。压面的店铺在庄里中学西面(现在的立城中学),门面不大,但里边很宽敞。一进门,就是一个庞大的铁制压面机,几个师傅系着长长的白色围裙在里边忙碌着。在顾客不多的时候,只管把手中的盆和碱面交到师傅手里,就在旁边静静等待 。师傅将盆里的面粉倒入店里专门和面的木盆,用水和开碱面,然后一手倒水一手和面,直到面粉拌为均匀的絮状,另一位师傅便接过盆徐徐倒入压面机。这时我俩便像在水井打水一样,手抓着压面机的手柄开始使劲转动。我们俩面对面,一个向外转,一个向怀中转,尽管这样,我们还常常摇的满头大汗。
随着手柄的转动和机器吱吱嘎嘎的声响,压面机慢慢倾下像布匹一样的长长的面片,师傅不停操作着,一档、二档……面片在反复的碾压下,逐渐由厚变薄,由粗糙到平滑,直到合适的厚度,我们摇动手柄由费力也一步步变得轻松。师傅再根据我们的需要把面片放入带槽的一面,再继续转动手柄,"布匹"便成了一根根整齐的面条徐徐而下,为防止粘连,师傅给面条撒上少许包谷面面粉,然后放入我们的面盆。我们这才完成任务 ,端着面盆回到家。
平时压面人少一些,但腊月三十去压面就没这么顺利了,庄里人讲究大年初一早上要吃臊子面,去压面的人就比往常要多出许多,往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天寒地冻,我俩站在队伍里一边说着话,一边不停地跺着脚,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但心里是高兴的,毕竟要过年了,能吃上带肉的臊子面,能穿上久盼的新衣服,因而压面时摇起手柄也格外有劲。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 。当年那个压面的店铺早已不见了踪影,我和小英也都成了满头银发的老太太。要吃面条,街上随处可见卖面条的店铺,孩子们也再不用去费力地用手摇机器了。但儿时压面的快乐却并未随时间而远去,为家里出点力做点事,在那个年代,的确是孩子们求之不得的事。
作者简介:刘媛玲,西安市灞桥区退休教师。喜爱文学创作,多年来勤耕不辍,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教师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陕西广播电视报》《八小时以外》《家庭生活指南》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千余篇(首)。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泾渭文苑》原创平台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