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利他,僧伽的双重责任
中国佛教经历隋唐时期的辉煌,渐趋颓势,降至清末,烽火不断,民不聊生,不少出家人不得不以“超度亡灵”的法事活动为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呷教”的和尚,佛教也被人们误解为“超亡送死”的“死鬼佛教”。太虚大师对此怪异现象有如下评说:“此我国僧尼百年来之弊习,而致佛法不扬,为世诟病之一大原因也。”
1928年,不惑之年的太虚,经过十五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提出中国佛教应当朝着建设“人生佛教”的方向发展。星云大师在发扬光大“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之上,将这一理念创造性地付诸实践,成为启迪人生、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人间佛教”的理念深入人心,兴盛一时,显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太虚大师、星云大师因而也成为世人敬仰的宗师。
如果把《星云解惑2》一书中《我不是“呷教”的和尚》的三篇文章,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阅读、思考,将越发感受到星云大师的良苦用心,更能体会到该三文的时代价值。
1982年秋,我在扬州大明寺出家不久,不少人便用同情的口吻问我:“年纪轻轻的干什么不好,为什么想不开要选择出家这条路呢?真的看破了红尘?还是家境不好,在社会上遇到了挫折,弄到靠佛吃饭的地步?”
这些问话给我很大的压力。师父得知后开导说:“狮子身上虫,还食狮子肉。佛陀早有预言,僧团中靠佛吃饭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社会上一般人士只是讲述了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现象罢了,有什么好生气的呢?你若不想成为‘呷教’的和尚,就应该像星云大师那样,要有‘佛教靠我,我不要靠佛教’的志气和气魄。”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星云大师的名字,大师的话更令我震撼,成为我人生的转捩点。
1982年11月,我来到南京栖霞古寺读书,少数学僧不好好读书,茗山长老、圆湛长老再一次提到星云大师的名字,讲述大师为教争光的故事:星云大师在南京栖霞律学院、焦山佛学院读书时,因学僧多,大师那时看起来很小,又安静,平时基本很难注意到他,但他优良的考试成绩吸引了老师们的注意力。那时他便有绝不做“呷教”的和尚的决心,一心用功读书。而今,星云大师建寺安僧,办学兴教,弘法利生,把佛法传遍五大洲,把佛陀智慧的种子撒遍现代人的心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佛教因大师而庄严。
多年来,两位长老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大师是扬州人,我以有这样一位老乡而骄傲,大师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每当我在学习、教学、管理寺院遇到困难时,自然会想起大师的话,“我不是‘呷教’的和尚”,这句话看似平淡,却充满力量,时刻激发我为教争光的斗志。
据南传《律部》记载,当佛陀训练出六十位证果的罗汉后,佛陀鼓励他们说:“比丘们啊!为了芸芸众生的幸福,为了人天的利益,出于对世间的悲悯,你们每一个人都沿不同的道路去弘法吧!”这一公案揭示了不做“呷教”的和尚的不二法门。首先,我们必须勤学苦修以自利,方能练成不做“呷教”的和尚的基本功:其次,我们必须承担起弘法利生的家业,才有星云大师那种“佛教靠我,我不要靠佛教”的底气与自信。
星云大师用他的一生,生动地诠释了僧伽的双重责任——自利利他,更是对“我不是‘呷教’的和尚”这一信念,最具体的践行!
本期推荐人:净因法师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香港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学科专家,香港宝莲禅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名誉理事,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副会长。曾担任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总监。
重要著作:《六祖坛经导读及译注》《金刚经·心经导读及译注》《净土三经导读及译注》《逆境中的从容》《安忍精进》《佛智今用》等。
鉴真好书简介
《星云大师全集》简体中文版由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新星出版社编制印行。约4千万字,包括:经义、论丛、教科书、演讲集、文丛、传记、书信、日记、佛光山、年谱、影谱、附录等十二大类。星云大师在这些著述中,系统地阐述人间佛教的思想、学说、理论以及实践结果。内容丰富全面,包含大量的经典导读、学术论文、主题讲说、佛门掌故、丛林规范、倡议评论、偈语格言、艺文创作乃至编着的教科书等,处处论述人间佛教,在在闪耀人间佛教思想的智慧火花。
作者: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ISBN:9787513346832
鉴真图书馆 阅览室索书号
B948-53/X602
《星云大师全集》收录了星云大师一生所有的中文图书著作,全集约4000万字,共分12大类,此前已由新星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的《此岸彼岸——<星云大师全集>读后》是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名人包括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授赖永海、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等,共计百余人,对《星云大师全集》的读后感集合,每篇千余字,文章简洁,内容积极向上。
目 录
《星云大师全集》自序
王文章:大德本怀,以文化人
一、经义类
楼宇烈:读星云大师《六祖坛经》
李四龙:“安心”的金钥匙
李广良:般若、生活与自由
钱文忠:从“唯识”观照迷惘的心
广兴: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业
克能法师:通达如来真实要义
李利安:世界上美丽的人
雪梅:觉悟幸福之道
韩国茹:极高明而道中庸
陈剑锽:从娑婆世界走向人间净土
钱光胜:甘露洒心
董平:涵摄妙理,契合当代众生根机
邱高兴:恍悟自身佛法富贵人
程恭让:为当代佛教的佛理诠释困境探寻出路
二、论丛类
赖永海:读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佛陀本怀》
龚隽:和会中印章华梵
徐湖平:博观约取化人心
唐忠毛:从“心”出发的管理学
王颂:自力和他力的统一
净因法师:自利利他,僧伽的双重责任
三、教科书类
陈永革:教理通识教科书的智慧启迪
方广锠:法藏津梁
陈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张家成:何谓“佛弟子”?
张文良:点亮心灵的智慧明灯
吴忠伟:无诤之法,并立之宗
夏德美:佛光普照三千界
心保和尚:佛法世法,不一不二
陈兵:人间佛教的累累硕果
魏道儒:令人欢喜赞叹的《佛学教科书》
温金玉:栖心修道,衲子家风
钱超尘:佛门亲家
杜保瑞:重现佛陀在菩提树下的证悟
纪硕鸣:金玉满堂,智慧满贯
李德民:永远的星云
任之:心地善良,家国天下
四、演讲集类
刘水明:妙语智言接踵至,忧悲苦恼随风散
王能宪:禅诗的意味
江迅:读书是星云大师生命中的重要资粮
王彬:佛光会,现代化“人间与实践”新模式
王守常:星云大师印象记
罗世平:发恒常心,成难能事
安虎生:佛教有我
段玉明:“四的”:人间佛教的精要解答
高文强:文学即佛学,书写亦修行
韩金科:佛手托两岸,雷音震五洲
田青:佛光普照,法音宣流-我与星云大师的佛乐因缘
曹照琴:环保与心保
刘传铭:不容易-北齐佛首回归的一声浩叹
五、文丛类
蒙曼:鸳鸯绣了从教看,“且”把金针度与人
郑欣淼:矻矻总是人间事
范翎:我是佛
董群:《星云禅话》的六大特色
麻天祥:人间、人生、人情、人伦、人心与人文-“佛教的福音书”解读
李丽:退步原来是向前
魏常海:点亮心灯
何燕生:一部“佛光百喻经”
张志清:读《星云大师全集·怀古慨今》随感
蒋元明:“1”和“0”的关系
刘敏君:利万物而不争
卓新平:人生如是自有缘
邢东风:修身养性、开启智慧的“无尽藏”
谭盾:从众生的角度礼赞慈悲
狄其安:诗以言志,诗以道志
李向平:人间佛教开启“生命权利”新时代
吴光正:从文学创作证悟菩提正道
濮存昕:真佛只说家常
刘国昌:《星云序跋》一书读后
六、传记类
易中天:佛教本该在人间
吕章申:一代名僧,功德圆满
萧灏东:一烛光燃千盏灯
叶小文:富有恒沙界,贵为人天师
邱永辉:从星云大师朝圣到人间佛教回传印度
李焯芬:真诚的告白,殷殷的叮嘱
任毓骏:践行恩师教诲,发扬光大佛教事业
七、书信类
刘爱成:再忙都要读书
裴勇:润物无声,行化无痕
李虎群:星光云水,照润众生
八、日记类
张静之:佛陀安住我心
冯文丹:去西方传法
成建华:解行并重,理事圆融
史江民:感受经典的力量
董岩:心怀度众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舟
周广荣:“人间性”与星云大师的期刊编辑理念琐谈
尚荣:佛艺弘道,翰墨因缘
张雪松:世界佛学会考-给众生带来欢喜的考试
纪华传:谈圆融精神
龙达瑞:《佛光大藏经》在中国大藏经中的地位
李建欣:佛光山不拘一格的“师徒时间”
九、佛光山类
郑固固:随喜人间
邓子美:传奇史话徐徐铺展
李继武:一部划时代的佛门清规
十、年谱类
何建明:圆满的佛学人生
十一、影谱类
徐忆农:在这里,点亮心灵的灯光
张新鹰:大师心海的无尽意象
孙霞:数点梅花天地心,是则名为报佛恩
李自健:文化生命,缘源不绝
十二、附录类
彭明哲:入经藏之门径,了佛理之津梁
《星云大师全集》出版琐记
编者的话:启迪智慧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