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这个作品,就是两个知识、技能尚不全面的青年学生,在领导、老师们的监督、指导下完成的。每个时代对于音乐工作者有着不同的要求,希望今天的作曲家理论家能以德艺双馨的标准要求自我。”讲台上,已是鲐背之年的著名作曲家何占豪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作为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的作曲者之一,他说起了创作背后的动人故事,也对新锐音乐工作者抱以期待。
在日前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新时代中国交响乐创作理论与评论人才培养》项目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面对学员自述其青年时期的学习创作经历,谈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缘起、创作历程及小提琴民族化探索等相关问题。
《梁祝》创作缘起何处?
《梁祝》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怎样的?1942年,*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方针。1959年,为响应“向建国10周年献礼”活动号召,当时正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何占豪、陈钢等人,集体参与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以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蓝本的作品,取材于越剧音调,采用协奏曲体裁、管弦乐队编制,叙写了一段浪漫凄美的“爱情佳话”。
1959年5月27日,《梁祝》由樊承武担任指挥,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生管弦乐队协奏,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行正式首演。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一经演出,轰动全场、风靡全国,至今仍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何占豪认为,《梁祝》是热爱文艺的热血青年,在特殊时代以响应党的号召,凝结“集体智慧”创作的成果。他从自己的求学经历谈起,详细讲述了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何占豪于1950年考入浙江省文工团,1952年转入浙江越剧团工作,1957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习小提琴。他提到,《梁祝》创作成功与以下几个事件是分不开的:一是上海“三林乡”文艺下乡演出实践,为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梁祝》指明了方向;二是“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成立(何占豪任组长,成员包括:丁芷诺、俞丽拿、沈西蒂、张欣、朱英等),为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梁祝》奠定了基础;三是上海音乐学院领导支持及作曲系陈钢的加入,为创作“中西融合”的《梁祝》创造了条件。
《梁祝》如何以声言情?
“情之所至,音之所在”,如何以“声”言“情”,如何在小提琴上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坚贞不渝的爱情?何占豪曾是浙江越剧团小提琴兼扬琴演奏员,他深谙戏曲的程式与章法,对戏曲曲调更是耳熟能详、信手拈来,这一经历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爱情主题”旋律的初步成形起到重要作用。
据何占豪讲述,家喻户晓的《梁祝》经历两个创作阶段。第一阶段是《梁祝》旋律主题的由来。1958年秋天,按照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长笛教师兼系党支部*刘品创作“民族化”“群众化”乐曲的指示,由何占豪提议、实验小组集体讨论、上海音乐学院党委研究决定,拟定以“梁祝”故事为题材,首先创作出弦乐四重奏版的《梁祝》(何占豪称为《小梁祝》)。当时刘品评价,《梁祝》(《小梁祝》)的旋律优美,但主题不够深情、深刻。
之后,何占豪教授在时任上音党委*孟波的鼓励下,决心回到戏曲音乐、群众中寻找创作灵感。最后,他以“越剧”(《红楼梦》《盘夫索夫》)音调为素材,模仿尹桂芳(越剧尹派创始人)演唱时的“绵柔”吟腔,经小提琴反复试奏、改编后,创作出具有越剧风格的“爱情主题”。同时,“三载同窗”中的“小快板”主题,也是通过“越剧”唱段插曲进行改编后创作的。
1959年2月,应何占豪邀请,作曲系陈钢在时任上音院长丁善德的批准下,正式参与《梁祝》创作,并采取上课指导、集体讨论方式完成《梁祝》第二阶段的创作。正是由于陈钢的加入,在曲式结构和配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创作之初,小组以《梁祝》故事发展为线索,拟用套曲结构架构作品。经陈钢建议,二人讨论、商议后,决定采用中国传统套曲与西方奏鸣曲式原则相结合的结构,以适应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又体现音乐结构的整体统一。
因此,最终定稿的《梁祝》是以故事情节发展为线索,分列多章节,同时在音乐发展中,兼容奏鸣曲式的呈示、展开、再现,形成“中西融合”音乐结构。各章节标题如下:《引子》《草桥结拜》《三载同窗》《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
《梁祝》引发什么思考?
何占豪从“小提琴民族化”探索角度,分享了他的创作经验。当时,为凸显时代文艺创作在文化与艺术层面的价值担当,也不逸出大众美学意识形态的隔栅之外,立志创造中国小提琴学派的何占豪与丁芷诺、俞丽拿、沈西蒂等一批人萌发用小提琴说“中国话”的想法,创作、改编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弦乐作品,其中包括《梁祝》(《小梁祝》)、《二泉映月》(丁芷诺改编)等。
何占豪回忆,也正是弦乐四重奏版《梁祝》(《小梁祝》)采用模仿戏曲甩腔、拖腔音调的尝试,意外收获当时正在访华的捷克斯洛伐克四重奏乐团专家及中央文化部副部长等的肯定与认可,实验小组由此坚定走上“小提琴民族化”探索道路。
何占豪还特别提及他的老同学——“有困难就上,有荣誉就让”的丁芷诺与《梁祝》的首演者、实验小组成员俞丽拿。《梁祝》是上音“教创演研”一体化、团队攻关的结晶,为中国文艺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并长久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新时代中国交响乐创作理论与评论人才培养》项目由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作曲指挥系、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承办。本场讲座由项目负责人,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平教授主持。
作者:姜方
编辑:郭超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