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自己请客摆宴,梦见自己大摆宴席请人吃饭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9 00:51:56

梦见自己请客摆宴,梦见自己大摆宴席请人吃饭(1)

朱元璋

梦见自己请客摆宴,梦见自己大摆宴席请人吃饭(2)

如果将中国历史上的492位帝王聚在一起,那会是什么场景?这也是历史迷们曾经热衷讨论的话题。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出现”过,它出现在一本明清时代的朝鲜小说《金华寺记》中,有趣的是,这些帝王聚会的地点正是在金陵。

小说中, 刘邦建议朱元璋定都金陵

《金华寺记》共58页,作者不知何人。小说一开始就写,山东一儒生入山忘归,栖于南京金华寺,夜晚梦见各帝王纷纷现身,摆宴畅谈。故事一波三折:先是汉高帝(又称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和明太祖四帝现身摆宴,又延引中兴四帝出场,后提议由诸葛亮排定各朝文臣武将次序,最后由东方朔拟定跨越时代的超级内阁。中间还有秦始皇、项羽等人上门闹场,元世祖率兵前来讨伐反被秦始皇、汉武帝合力击退等情节。

在这本小说中,我们既能看到帝王间的互相吹捧,又能见到诸葛亮对各位帝王功绩的铺排;而汉高祖还让明太祖点评了各前辈帝王的失败之处,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穷兵黩武”,唐太宗“纳弟妻入宫”等等,朱元璋还历数了项羽十宗罪,让他满面羞愧。虽是小说,但大都于史有据。

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作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条帝王鄙视链。在作者看来,能一统天下且有能力绵延国祚的皇帝才是第一等皇帝,如第一时间亮相的刘邦、李世民、赵匡胤和朱元璋;让国家得以中兴的皇帝是第二等皇帝,如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唐肃宗李亨还有宋高宗赵构。其余帝王等而下之。至于王莽等篡位之流,则被斥责出去,不准入宴。在最后的大欢聚场景中,曹操、孙策也只能敬陪末座。

小说开头就点明故事发生在元末明初之际,文中,朱元璋还向各位帝王请教,定都“未知何地为可”。面对朱元璋的这个问题,作者让汉高帝刘邦做了解答。刘邦对朱元璋说:三代以前帝王多出于河北,三代以后帝王多居于河南。独有江南空虚之地,帝在意于金陵否?明皇谢曰:愿受教矣。

事实上,关于“定都”问题,明初,谏议大夫唐铎还曾贬低刘邦捧高朱元璋。唐铎说:刘邦当初是想定都洛阳,后听娄敬劝说,才定都关中。而朱元璋就不同了,一渡*以金陵为定鼎之地,“万世之基固肇于此,故非汉高所及”。

历史上,

朱元璋真点评过这些帝王

在《金华寺记》这本小说中,我们能见到一条帝王鄙视链。那么,历史上,帝王们会这么八卦,点评前辈帝王吗?他们也会和前辈帝王进行一番比较吗?

当然会。

创立后赵的石勒,就曾酒酣之际很直白地问臣下徐光:朕与自古以来开基皇帝相比,如何?徐光说:陛下神武筹略比刘邦强,雄艺卓荦超过曹操,自三王以来,除了黄帝,没有人可以和你比的。

石勒说:人岂不自知,你说的太过了。我若遇见刘邦,当向他俯首称臣,与韩信、彭越能争个高下。若遇见刘秀,当并驱于中原,不知鹿死谁手。我自觉能在二刘之间。

对汉高帝刘邦佩服的,还有唐太宗李世民。《旧唐书》里便记载了他一番话,高度赞扬了刘邦从“田舍翁”到“定天下”的能力。

在《金华寺记》中,明太祖朱元璋激情点评了诸多帝王。其实这并非是小说家言,在《太祖实录》中,我们就能看到朱元璋闲来无事和臣下品评历代帝王的诸多史料。

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戊辰,太祖与侍臣观古帝王画像,至汉高帝、唐太宗、宋太祖,展玩再三,看了很久。到隋炀帝、宋徽宗,则一翻而过:“乱亡之主,不足观也。”到了后唐庄宗,更是一笑而过。

一次,朱元璋问侍臣:“汉高帝、唐太宗孰优?”侍臣回答:高帝豁达大度,高帝为优。朱元璋却说:高帝豁达大度?他怨恨他大嫂一辈子。刘邦未发达时,常与朋友去大嫂家吃喝,为大嫂所厌弃,于是用勺子刮蹭锅底,假说羹饭已经吃尽。等他坐稳江山,不情不愿地封了侄儿,爵名“羹颉侯”,还是忘不了那顿“羹饭”。另外,他还内多猜忌,诛夷功臣,其度量“亦未弘远”。而唐太宗能驾驭群臣,事成后功臣们都能得以保全,还是唐太宗更好一些。

《金华寺记》写的是明代故事,而明代以下的皇帝,又是如何看待前朝帝王的呢?比如说乾隆,这位“十全老人”是谁都看不上。70岁时他亲自写下《御制古稀说》,拿六位寿登古稀的帝王,来衬托自己:

三代以下,为天子而寿登古稀者,才得6人,这其中,元世祖、明太祖,为创业之君,可以效法;其余四帝,汉武帝、梁武帝、唐玄宗、宋高宗,不足称道,全都不如我。

这6位皇帝中,寿数超过80岁的有两位:梁武帝萧衍和宋高宗赵构。梁武帝被乱臣侯景囚禁在台城皇宫净居殿,饥渴交加而死。死前索要蜂蜜不得,还发出了“嗬!嗬!”两声。而另一位宋高宗早早地退位当太上皇。但乾隆认为他不光不思进取,还致书金朝,自称为侄,“忘不共戴天之仇,安苟且一隅之暂”。

此外,乾隆还多次说,对宋高宗“深所不取”,总之,极其看不上。

在古代,

南京的确有座金华寺

《金华寺记》将故事地点放在金陵金华寺。记者查找史籍发现,南京真的曾有一座寺庙名金华寺。这座寺庙于咸康三年(337年)建在句容县城西南(朱元璋定都集庆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句容仍属之),初名灵曜寺,宋时改名金华寺。

一本朝鲜小说,为何能将故事发生地点定在南京的一座寺庙?南京社科院地方史学者邓攀告诉记者,朱元璋定都南京,当时高丽使节频繁来往首都,朝会、祝寿、谢恩等等。我们翻看那时候朝鲜人留下来的文学作品,会发现有很多是写南京的。明初之际,高丽与明朝关系敏感。当时辽东并不在明朝势力范围之内。而元顺帝出逃滦京,仍以“大元”为国号。此后北元几度南征都未能重占大都,到1389年才被蓝玉率兵灭掉。在1372年,高丽夹在北元和明朝势力之间,首鼠两端。而当时,南京又是明朝的首都,对于高丽人,明廷不得不防。朱元璋就曾在圣旨上斥责过高丽人的刺探行为。

这样的历史背景,其实也隐藏在小说细节中。《金华寺记》一开始就说故事发生在“至正末年”,至正是元顺帝年号。而韩愈领命赋诗时,又写到:古国谁氏家,大明扬光辉。天下现在是谁家的呢?原来已是大明的了。又说是“至正末年”又说是“大明”,其实这并不冲突,正是当时政局的体现。

邓攀告诉记者,朝鲜这本小说,从汉字的使用到对中国历史的熟知程度,再到南京金华寺这一真实地点的出现,都显示出汉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链接>>>

《金华寺记》故事梗概

山东儒生成子虚,在甲戌年入金陵,九月的一天,访山寻水,误入金华寺。深夜,他“饥餒颇甚,困卧禅窗”,忽觉“有清跸之声震天而鸣,旌旗釰戟列罗于前”。四顶黄金轿次第而来,分别是汉高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明太祖。

四人坐定,各自的谋臣武将也都前来亮相。汉高帝让人设宴于堂。觥筹交错间,互相吹捧一番,唐太宗提议:如此盛宴,古今未有,愿请中兴王同乐。汉高帝便请来了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唐太宗请来了唐肃宗李亨。宋太祖请了宋高宗赵构。

张良提议:皇帝太多,各自臣属杂错,“愿使将相忠智勇略者分列五行”。樊哙就持五色旗树于南楼:抱相之才者皆在红旗下;有将才者去黑旗下;怀忠义之士去黄旗下;有勇力之士去白旗下;蕴智谋之士去青旗下。

但众臣谁都不好意思站出来。魏征说,要不就选一位公平正直之士“以褒贬众臣之优劣可也”。选谁呢?唐太宗推荐萧何,宋太祖推荐李靖,明太祖说:还是诸葛亮好,“脑藏经天缩地之才,腹隐安邦定国之谋”。其他三帝都没意见,只有宋太祖臣属赵普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没有统一全国,由他来评定,不大合适。被宋太祖压下去了。

诸葛亮妥帖地将众臣安排在旗帜之下,只有蜀将姜维未能得到安排,恸哭不已,说他是假意投降,志在光复汉蜀。诸葛亮说:事不终成,留降名于千秋,还不如守义死节。

在诸葛亮排座次时,秦始皇、楚霸王不请自来。诸葛亮情商高,他召来王羲之,大书于门外。其榜曰:中兴者去东楼,霸王者去西楼。总之,非创业之主上不了法堂坐主桌。

秦始皇直入法堂,遭拒。始皇怒:寡人并吞八荒,威震四海,何不为鸿业乎?诸葛亮回:你那是继承家产、祖上庇佑,才有那等事业,是为中兴而非创业。秦始皇隐忍而去。项羽也被以同样理由拦住,气得到西楼“更设鸿门宴去也”。

最后,汉高帝让东方朔列了一个超越时代的大内阁:

诸葛亮为左相,萧何为右相,范仲淹为右仆射,张良为太傅,霍光为太尉,徐达为大司马,韩信为都元帅,李靖为副元帅,关羽为执金吾,范增为京兆尹,韩愈为司空,赵普为大司农,房玄龄为吏部侍郎,张飞为左先锋,赵云为右先锋,刘伯温为太史……我们熟悉的郭子仪为豫州刺史,胡大海为兖州刺史,秦叔宝为扬州刺史,马超为徐州刺史……

见满席英雄,汉高帝叹息,三代功业不过一抔黄土。项羽圆睁环眼,倒竖虎须,高声大叫,终究是难忘乌江之恨。

忽有战书来,原来是元世祖等人前来闹事。宋太祖吓得颤栗,说还是不要打仗,还是和亲了吧。秦始皇与汉武帝大怒,发百万兵,名将千员,一左一右率兵出战。敌望风而走。

忽而天亮,成子虚一觉醒来,原来竟是个梦。

来源:扬子晚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