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寺于四川省峨眉山玉女峰下解脱坡,距伏虎寺约二公里。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白无暇太师所建,名为“观音堂”万历初年改马“雷音寺”。清朝初期又更名为“解脱庵”。相传入山至此可解脱麈世烦恼,出山到此可解脱险阻,故名为“解脱庵。”光绪十年(1884年)改建,并改寺名为“雷音寺”。
雷音寺现存一个院落,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门匾“雷音寺”及楹联为乐山李道照手书。
雷音寺位踞高岗,面临危崖,树木繁盛,环境幽雅。该寺所在山下有一座解脱桥,横跨於瑜珈河之上。
峨眉山大庙飞来殿原本就是道教活动场所,始建年代无考。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重修,取名天齐王行庙;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再建,取名东岳庙,供奉东岳大帝,即泰山神;明代嘉州太守郭卫宸根据宋淳化四年和元泰定四年碑文记载“庙之经莫能究,淳化、崇佑断碣云,庙址神所自择,当一夕有风雷之变,迟明小殿巍然,自是民无疾疠,年谷丰登”,信手书写三个大字“飞来殿”。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峨眉山天台俺和尚借居此处,始供佛像,取名飞来寺。由于这里佛、道共处,杂神群祀,香火鼎盛,清初俗称“大庙”,大庙飞来殿就此延续至今。2012年11月,道教教职人员正式入住大庙飞来殿,恢复开放为道教活动场所。道观正式命名为峨眉山市大庙飞来殿。
万年寺位于金顶的正对面,是峨眉山最古老的寺庙,常年香火鼎盛。由山麓报国寺上行约15公里狮子岭下。为峨眉山主要寺庙之一。寺庙始建于东晋,原称普贤寺;唐僖宗时慧通禅师重建,更名白水寺;宋时又更名为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神宗皇帝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 寺院内有一座仿印度热那寺所建的极富异域风情的佛教建筑,在峨眉山众多的中式寺院建筑中显得独树一帜。 寺中环境清幽,留存有大量历史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的“第一山碑”。
峨眉山洗象池是1983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钻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华里,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由行能禅师(号泓川老人)改建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钻天坡和寺后罗汉坡道路,并将寺前小池改建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应普贤菩萨洗象之说。相传普贤菩萨骑象经过时,白象曾经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称天花禅院。现有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藏经楼、客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