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什么有那么多上海孤儿,3千多上海孤儿是怎样成为孤儿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9 07:41:26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原创稿

初冬时节,记者有幸见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三千孤儿入内蒙”中的两名孤儿,耳闻目睹了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内蒙古初冬,暖阳微燥。牧民杨宝宝的100多只羊正在院子前的空地上晒太阳。雪白的羊群映得小院砖明瓦亮。杨宝宝说话时,嘴角总是上扬的,黝黑的皮肤上笑出深深的褶子。

杨宝宝是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一位普通牧民。然而,在60多年前他也曾是上海市“育婴堂”的一名孤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上海孤儿院里成百上千的孩子忍受着饥饿的折磨、死亡的威胁。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的乌兰夫同志决定:让草原人民把这些孩子养大!

三千孤儿离开上海,来到草原母亲的怀抱。

当年为什么有那么多上海孤儿,3千多上海孤儿是怎样成为孤儿的(1)

杨宝宝家院子前的羊群。人民网 寇雅楠摄

“别人都说没有我妈,我早就死了。”杨宝宝幼时患有肺结核,在5岁之前甚至都无法站立,体弱多病的上海孤儿得到了草原母亲加倍的爱。

“小时候,一毛钱一个的白饼子,我每天吃一个。”杨宝宝说:“我妈为给我治病,多方打听治疗法子。每天晚上她都会用温暖的手给我按摩。”

住在几里地之外的兰七十六常常来找杨宝宝,两人命运相同,从上海到草原一路为伴,交情很深。兰七十六穿了一身宝蓝色蒙古袍,脸庞黑瘦,精神矍铄,看上去就是一个地道的牧民。

“因为我养父母的支持,我才能读完高中。甚至有考大学的机会。”兰七十六说:“我被收养的时候,正好是我母亲的大爹(姥爷的哥哥)76岁的生日。”蒙古族的传承在兰七十六的身上得以延续。

当年为什么有那么多上海孤儿,3千多上海孤儿是怎样成为孤儿的(2)

兰七十六(左)和杨宝宝(右)。人民网 寇雅楠摄

在退休前,兰七十六是达拉特旗展旦召嘎查银肯塔拉的联合党支部*。展旦召嘎查辖5个自然村,总人口1250人,其中蒙古族576人,是全苏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嘎查。

20世纪末,当地的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普遍还比较落后。牧民们发现兰七十六为人友善且十分有想法,便一致推选他为嘎查主任。兰七十六上任后,首先抓住了展旦召嘎查变富的最大“拦路虎”——交通问题。嘎查里的人们都有一个共识:只有路畅通了,经济才能一步步发展起来,村民的生活才能慢慢的富起来。经过3年的努力,兰七十六带领大家修路19.3公里,打了3眼深水井,铺设自来水管道1万米,使嘎查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建起了有线电视接收站,户户都安上了电话。

2008年,依托当地的寺庙、响沙、草原和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兰七十六又策划起了发展旅游事业。他们引入民营企业,耗资1亿,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打造展旦召嘎查的敖包和银肯敖包,农家乐、牧户乐旅游很快火了起来。兰七十六告诉记者:“银肯敖包现在还是世界最大的敖包,作为银肯塔拉旅游景区的标志性建筑,银肯敖包不仅传承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更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011年,兰七十六兼任展旦召嘎查银肯塔拉联合党支部*。通过他的努力,更多民营企业入驻展旦召嘎查,合力开发了更多精品旅游项目。逐步建成了响沙湾——库布其——银肯塔拉的旅游线路。农牧民的生活也依靠旅游事业蒸蒸日上,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如今,兰七十六退休已经三年了。谈到为嘎查做的旅游事业,兰七十六表示这是他最自豪的事情。“我唯一的遗憾是没来得及为嘎查把电商产业发展起来”。兰七十六将这份“电商遗憾”重复说了很多遍。

当年为什么有那么多上海孤儿,3千多上海孤儿是怎样成为孤儿的(3)

兰七十六家三代18口人合影。人民网 寇雅楠摄

在兰七十六家中,一张三代18口人的合影很显眼。一家人大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工作、学习、生活。

兰七十六说:“我听不懂上海话”。但他和杨宝宝都能说一口地道的内蒙古西部方言,“感谢我的妻子,感谢我的养父母,感谢中国共产党。”语言淳朴,情感真挚。如今,当年的“三千孤儿”都已年过六旬,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扎根在草原,为当地发展书写着一曲曲动人的故事,兰七十六是其中普通的一员。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