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飘雨西关晴40集大结局,东山飘雨大结局40集国语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9 10:40:12

东山飘雨西关晴40集大结局,东山飘雨大结局40集国语(1)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以下简称TVB)自1967年创办以来至今历时50余载。自1980年代起,TVB制作的一系列在大中华地区影响力较大的电视剧如《上海滩》(1980)、《射雕英雄传》(1983)、《天龙八部》(1997)、《创世纪》(2000)等创造了海峡两岸暨港澳共同的文化记忆。从崛起的1970年代、黄金的1980年代到成熟的1990年代,TVB不仅称霸香港电视圈,也影响着整个华人圈的媒体生态。但与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相似,TVB电视剧的编剧、演员、制作等的水准,及其收视率、影响力在1980年代至新世纪初达到巅峰,自新世纪以来逐渐衰弱,尤其面临两大历史考验。首先,内地影视产业快速蓬勃发展,在影视剧资金投入、专业人才、制作水准等方面大步赶超香港,同时面对内地的巨大市场及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香港影视剧人才及艺人纷纷北上,本土影视人才流失严重。其次,在全球化时代,剧集仍仅依靠单一电视台的有限经费及部分商业赞助,投入经费不足、工厂流水线式的制作模式使得TVB剧集在题材内容、视觉效果、演员更新换代等方面原地踏步,无法满足本土及内地市场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同时,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习惯,更多元的观影选择使TVB日渐流失本土观众,曾经的辉煌不复存在。在上述背景下,本研究以香港回归祖国以来TVB的古装剧、民国剧、时装剧等不同类型的电视剧为研究文本,从题材类型及文化精神的角度切入,考察其港式风格特征及由盛转衰的发展演变路径,最后结合TVB面临的转型现状,提出其当下发展路径的策略建议。

东山飘雨西关晴40集大结局,东山飘雨大结局40集国语(2)

具有港式风格的古装剧

TVB在1980—1990年代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古装剧如《射雕英雄传》(1983)、《神雕侠侣》(1995)、《笑傲江湖》(1996)、《天龙八部》(1997)、《鹿鼎记》(1998)、《碧血剑》(2000)等奠定了中华武侠影视文化的基础,成为一种时代文化现象。而在此之后,TVB的古装剧则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穿越剧。《寻秦记》(2001)是华语影视剧中最早的穿越题材电视剧。在此之后,TVB的穿越剧就以不同朝代/时代、不同形式展开,如《九五至尊》(2003)、《水浒无间道》(2004)、《回到三国》(2012)、《张保仔》(2015)、《超时空男臣》(2017)等。在这类穿越剧中,无论是古人穿越到当代或是现代人穿越回古代,多以轻喜剧的方式展现时代差异下的文化隔阂,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改变历史事件,无法突破穿越剧的限定模式。

2.宫斗剧。《金枝欲孽》(2004)是宫斗题材华语电视剧的开山鼻祖,不仅在香港叫好叫座,在2006年引进内地时亦创下收视奇迹。宫斗剧以中国古代皇帝嫔妃制度及皇宫文化为背景的宫斗剧,以嫔妃争夺皇帝宠爱而展开的明争暗斗为剧情。此类型电视剧在《金枝欲孽》之后愈演愈烈,包括TVB的《宫心计》(2009)、《万凰之王》(2011),以及内地的《甄嬛传》(2012)。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在内地和台湾的高收视率,《甄嬛传》被引入香港后遇冷,主要原因是香港观众早在自8年前的《金枝欲孽》之后就逐渐对宫斗剧失去观影兴趣。

3.历史剧。TVB的历史剧并非传统定义上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背景、基本遵循历史事实的历史题材剧,其历史题材剧集并不以还原历史为目标,而是将历史作为背景,对于历史人物加以主观形塑,对于历史事件进行大量改编。因为香港观众对于较为严肃、还原史实的历史题材并不具有观影兴趣与偏好,因此此类剧集通常加入较多喜剧元素,剧情推展也比真实历史事件更加曲折离奇,如以甄宓为原型的《洛神》(2002)、以长平公主为原型的《帝女花》(2003)、以楚汉战争为背景的《楚汉骄雄》(2005)等。

4.古装轻喜剧。古装轻喜剧由《醉打金枝》(1997)、《金装四大才子》(2000)开始形成古装剧中的重要一类,后来的《金牌冰人》(2003)、《铁嘴银牙》(2007)、《公主嫁到》(2010)、《秋香怒点唐伯虎》(2010)、《醋娘子》(2014)、《东坡家事》(2015)都是延续此一风格类型,其显著特点为喜剧元素的大量运用,以及大团圆、皆大欢喜的结局设定。在演员的选择上也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如欧阳震华、佘诗曼等具有喜剧特质的演员担任多部古装轻喜剧的主演。

TVB古装剧在华语影视剧中具有独特的影像、叙事风格及文化特征。虽然同样沿袭中华传统文化,但内地历史剧普遍追求宏大的叙事与场面调度、符合史实的剧情,同时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数字科技纯熟运用的神话、魔幻古装剧。而台湾地区在1990年代自《新白娘子传奇》(1992—1993)、《包青天》(1993—1994)等经典古装剧之后,新世纪以来由于各种原因逐渐减少乃至停止古装剧的拍摄。TVB古装剧港式文化风格的表现主要有几点:首先,其剧情节奏明显快于内地、台湾地区的古装剧,这与TVB剧集乃至香港电影电视的整体叙事节奏风格有关。其次,“小叙事”的轻喜剧成为最主要的类型,这种古装轻喜剧通过多元化的服装造型、融入粤语方言的台词、粤文化元素的运用(如其古装剧的饮食菜谱中有较多粤菜)、特定的演员与剧情等铺陈了一种既定的港式古装剧模式。第三,室内戏份较多,室外场景单一,演员服装重复率高。出于成本考量,除了《金枝欲孽》等极少数在内地取景的剧集外,TVB绝大多数古装剧拍摄于位于将军澳的影视城,该影视城面积小,室内场景多靠搭景拍摄,仅有2条供古装剧拍摄的古景街道,在剧集中出现的重复率极高。同时,由于工厂模式的流水线制作,演员服装循环运用,演员的服装重复率极高,还曾因秦朝、唐朝、清朝等不同时代的女性角色穿着同样一套戏服为社会所诟病。第四,虽然TVB剧集以追求娱乐性与戏剧冲突为主要形式,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悌孝信、礼义廉耻依然深入TVB剧集精髓,特别是其中的忠孝、侠义及扬善除恶的精神,以及不断被复制重演的大团圆结局。

民国剧与复古怀旧剧

1. 对于广东的原乡文化情结。《茶是故乡浓》(1999)、《酒是故乡醇》(2001)、《守业者》(2013)、《大药坊》(2014),都讲述了民国时代广东的家族奋斗、拼搏以建业、守业的故事。剧集常以广东各地的乡村创造一种怀旧、民风淳朴、人民善良勤劳的原乡意象。同时,TVB民国题材剧特别聚焦于清末民初时代交替之下的社会变迁,如《平安谷之鬼谷传说》(2017)以虚拟的民国初期广东村落“平安谷”影射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封建守旧的现象,表达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之下女性权利的申张。同时,剧集中也常展现民国时期的广州风情,《西关大少》(2003)以运营船业家族的兴衰斗争影射民国时局的动荡,《东山飘雨西关晴》(2008)则以艇仔粥作为怀旧符号,片中最重要的西关形成一种地域文化符号。

2.民国恩仇剧。此类题材主要以民国时期的动荡时局为背景,如《乱世佳人》(2007)、《蔡锷与小凤仙》(2009)、《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2010)。其共同特点为以推翻洪宪帝制、日本侵华、抗日战争等为时代背景,以乱世中各方势力角逐下的恩怨情仇为线索,尤其突出保家卫国的英雄叙事。还有一类是介于古装宫斗剧与时装家族剧之间的,如《胭脂水粉》(2005)、《银楼金粉》(2008)的民国伦理剧,将宫斗剧中的女人斗争、家族剧中的家族争产等议题融入由封建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民国时期。

3.香港的历史记忆与怀旧。Arjun Appadurai曾提出“安乐椅式的怀旧”(armchair nostalgia)的概念,是一种可以被消费的复古风,可以藉由人工的、加工过的怀旧商品和氛围,“带领消费者进入一种纯净、记忆缺失的伪年代”。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少重新建构香港历史记忆的电视剧,有意通过演员的服装、造型以及舞美设计,营造一种夸张化、视觉化的复古风,以重新建构关于香港城市记忆的历史时空。香港的九龙城寨自清朝时期为防御而建,1898年清政府跟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承诺把九龙半岛以北和新界都租借给英国,却协定九龙城寨不属租借范围。由此,九龙城寨成为香港殖民地时期位于现今九龙城内的一座由居民独立自治的围城,成了“三不管”(英国政府、中国政府和香港政府皆不刻意管理)的特殊地带。1987年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达成清拆寨城的协议,1993年被拆除。九龙城寨是香港人的特殊集体记忆,2016年TVB收视率拔得头筹的《城寨英雄》(2016)就是围绕九龙城寨这一“三不管”地带,展现居民为了保护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唯一自治的这块土地而引起的保卫战。同时剧集开篇以现今的九龙城寨公园与1945年的九龙城寨进行对照,再以怀旧的形式唤起对于香港九龙城寨这个已经不复存在的城市特殊空间的集体记忆。《东方之珠》(2006)以主角金燕等人在1940年代由上海迁徙至香港为背景,以喜剧风格、复古的演员造型以及夸张华丽的舞台设计等营造浓厚的复古风。作为一部以歌舞团故事为背景的歌舞剧,1960—1970年代华语流行歌曲如《相思河畔》《梅兰梅兰我爱你》《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往事只能回味》等歌曲在剧中轮番登场,以音乐建构一种大中华地区共同的时代记忆。

时装剧、港人精神与香港都市文化

1.职业剧与香港精神。法治精神作为香港最重要的核心精神之一被投射到众多香港影视剧中,以香港警察为代表的执法者成为TVB剧集中占比重最大的主角群体,“西九龙重案组”以及“油麻地警署”成为警察题材剧集的标准配置。以香港警察为原型的电视剧是现代职业剧中最重要的类型,1990年代的《刑事侦缉档案》(1995—1999)、《鉴证实录》(1997、1999)、《陀枪师姐》(1998—2004)开拓了刑侦题材的警匪剧集,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取得较好的口碑。此后这类题材涉及香港警察中包括重案组、刑事情报科、谈判小组、飞虎队、扫黄组、反黑组、法证部、毒品调查行动科、保护证人组、交通部、杂项调查组、警察训练学校等香港警队中不同部门、不同组别的工作,形成多角度、多面向的警匪题材电视剧(表1)。但同时也带来剧情同质化,近年来的作品从刑侦、推理的剧情设定等方面均已不如1990年代的辉煌时期。

表1 1997—2017年TVB部分警匪题材剧集

剧名

年份

题材

扫黄先锋

1998

香港警察扫黄组

谈判专家

2002

香港警察谈判小组

学警雄心、

2005

香港警察训练学校

学警出更

2007

学警狙击

2009

CIB刑事情报科

2006

香港警察刑事情报科

法证先锋(三部)

2006、2008、2011

香港警察法证部

谈情说案

2009

香港警察重案组

潜行狙击

2011

卧底


使徒行者

2014

雷霆扫毒

2012

香港警察毒品调查科行动组

护花危情

2012

香港警察保护证人组

叛逃

2014

香港警察反恐调查组

飞虎

2014

香港警察飞虎行动组

警犬巴打

2015

警犬

铁马战车

2016

香港警队交通部

杂警奇兵

2017

香港警察杂项调查小组

刑侦类剧集的受欢迎,一方面满足观众的推理心态,同时剧集中对不同部门的运作、训练及作业流程等细节的描绘,令观众了解各部门的工作形态,满足好奇心。除了以警察为主角的职业剧外,TVB电视剧另一类主要的职业剧则为律政剧。律政剧起源于《壹号皇庭》(1992—1997),新世纪以来的《律政新人王》(2003、2007)、《识法代言人》(2005)、《真相》(2011)、《法网狙击》(2012)等都是律政类剧集的代表。以警察为主角的刑侦剧、以律师为主角的律政剧,建构了法治、公平、正义的香港精神,并建构善—恶、忠—奸、对—错的二元对立价值观,在类型上既有悬疑、推理等特征,又建构惩恶扬善的社会秩序。同时,警察、法官都是香港法律的执行者,代表了香港的法治社会及其所建构的公平与正义。警匪剧、律政剧的原型也被运用在古装剧中,如《秀才遇到兵》(2005)、《施公奇案》(2006)、《少年四大名捕》(2008)、《铁嘴银牙》(2007)、《舌尖上的公堂》(2013)等,警察局变为衙门,警察变为知县或巡捕,律师变为状师,其寻找真相、惩奸除恶、发扬正义的价值核心与现代警匪、律政剧一致。

此外,在TVB较为擅长处理的职业剧上,早期的消防员题材《烈火雄心》(1998、2002、2009),医护题材的《妙手仁心》(1998、2000、2005),则通过消防员、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讨论关于生命与人性的议题。近年来,TVB的职业剧还以更多不同领域的职业为原型,如教师《青出于蓝》(2003)、保险业《爱情全保》(2006)、婚庆业《only you只有您》、飞行员《冲上云霄》(2003、2013)、时尚业《潮流教主》(2016)等。

2.时代/创业剧与港人精神。白手起家、不懈奋斗、面临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港人精神的重要内涵。所谓时代题材的香港电视剧可追溯至《大时代》(1992)、《天地男儿》(1995)、《创世纪》(2000),其核心主题均是表现在大时代更迭、金融风暴等大背景下香港人不畏风雨、自立自觉,打拼出自己的事业。进入21世纪,此类电视剧仍为时装剧中的主要类型。与此同时,为了增加戏剧冲突与情节起伏,越来越多的创业剧发展为商战剧、家族斗争剧,如《流金岁月》(2002)、《酒店风云》(2005)、《巨轮》(2012、2014)、《珠光宝气》(2008)、《名门暗战》(2014)等。但类型的多元化亦没有改变其港人拼搏自强的精神核心。

3.都会剧与香港文化。TVB的时装剧中具有众多极具辨识性的文化元素,首先,茶餐厅作为香港城市中的特定文化符号成为任何一部时装电视剧必然出现的城市场景,冻奶茶、菠萝包、烧腊饭成为香港市民的饮食生活表征。茶餐厅始于香港,传承英式与各地的饮食文化,就口味、成本等因素调整食材与烹调方法而渐趋本地化,其食物具有地道的港式口味,是香港饮食文化的象征。茶餐厅被建构为一种香港独有的快节奏下的城市饮食空间,亦逐步成为香港城市文化的象征之一。《挞出爱火花》(2000)以茶餐厅为背景,以制作菠萝包为剧情线索,《溏心风暴3》(2017)以茶餐厅及香港的饮茶文化为背景,主角一家经营连锁茶餐厅,被称为“奶茶王”的黄永正冲泡奶茶的画面在剧中多次出现。

其次,“叮叮车”(电车)作为独特的交通媒介,以其缓慢的行驶速度与香港的快节奏形成鲜明对比,在电视剧中常作为都市人厌倦了快节奏、压力大的都市生活之后的喘息地,亦曾作为都市男女相遇的美好空间。此外,兰桂坊、中环码头、庙街、维多利亚港两侧等地,都成为TVB电视剧中的重要地标,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在剧集中。此外,除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外的离岛成为逃离都市繁华、连结理想与现实的“异质空间”(Heterotopia)。《大澳的天空》(1997)、《情越海岸线》(2013)等都是以大澳、长洲等香港的离岛为故事发生地,通过离岛的宁静、安逸与繁华、拥挤、令人失意的香港都市生活形成二元对立。影视剧记录了香港的都市影像,TVB还出现了直接以香港地名为名的剧集,如《鸭寮街的金蛋》(2005)以专门售卖二手电器的鸭寮街为故事主要发生地,《毕打自己人》(2008—2010)以香港毕打街的白领上班族的办公室为背景,以地名突显其城市地方特色。

由于TVB电视剧中比例较高且较稳定的收视群体为“师奶”(家庭主妇),为了因应“师奶族群”的观剧需求,除了宫斗剧外,TVB制作了一批以女性剧、家庭剧为主的“师奶剧”,如《女人唔易做》(2006)、《师奶兵团》(2006)、《师奶股神》(2007)、《女人最痛》(2010)等。此外,由于香港特殊的历史经验,TVB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中英文混杂的语言风格和东西方文化兼具的文化性格。

再造经典与北上合拍

当时代潮水退去,众多经典之作走入香港电视剧历史。当经典无法突破、超越时,“再造经典”就成为TVB的新策略。所谓“再造经典”,大多是将电视剧史上收视率较高、口碑较好、影响力较大的电视剧进行当代化的重拍。在TVB编剧、创作人才大量流失的当下,重拍免去了新创作的编剧人力成本,同时借由历史上经典作品的影响力,为重拍作品的前期宣传推波助澜。例如,《无双谱》(2015)翻拍自1981年的经典同名剧,目前正在拍摄的《十兄弟》翻拍自《十兄弟》(2007)。

除了直接翻拍经典剧集外,新世纪以来TVB的另一策略就是拍摄经典剧集的续集。拍摄续集的传统源自1990年代一系列警匪刑侦题材剧集,但1990年代大多数影剧的续集都是接续上一部剧,人物角色、剧情设定无大幅变化,进入新世纪,续集则呈现为更多元的形式,其中姐妹篇式成为常态。如郭晋安、王祖蓝主演的“老表”(粤语表兄弟之意)系列的《老表,你好嘢!》(2013)、《老表,你好hea!》(2014)、《老表,毕业喇!》(2017)三部剧集采用相同的演员班底、相同的喜剧风格,无关联的故事背景。再如《我的野蛮奶奶》(2005)与《野蛮奶奶大战戈师奶》(2008),《巾帼枭雄》(2009)与《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2010)等均为姐妹篇类型。另一个例子是《溏心风暴》的“三部曲”(2007、2008、2017),采用同样的演员班底、同样的家族商业题材,但剧中的家族企业由海味店、糕点铺转变为连锁茶餐厅,三则故事的叙事主题与剧情线索相似又互不关联,由于是姐妹篇,不仅能利用第一部《溏心风暴》积累下的口碑效应吸引观众,更避免了众多续集在情节设定、人物角色设置方面遇到的瓶颈。

近年来TVB影视产业转型最重要的途径是加强与内地合拍、合制,特别是与内地网络平台合作的拍摄制作,通过内地的网络平台在内地发行,提高TVB剧集的影响力。华语影视圈的主要形成原因之一是具有同一的文化语言市场(Cultural-Linguistic Market),内地巨大的市场是TVB扩大其剧集影响力的最主要渠道。合拍电视剧以《碧血剑》(2000)为开端,以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TVB与中央电视台合拍《岁月风云》(2007)为转折,自2016—2017年以来数量开始攀升。改编自武侠小说的《碧血剑》、回归十周年背景下诞生的《岁月风云》都为与中央电视合合拍,而近年来的合拍剧集则主要为与内地网络平台的合拍合制,在主题上最明显的特征就呈现为经典剧集的续集,例如与爱奇艺合制的《再创世纪》(2018),与腾讯合制的《使徒行者2》(2017)、《溏心风暴3》(2017)、《宫心计2深宫计》(2018)等。由于网络平台购买电视剧首播/独播权费用较高,自制剧集就成为网络平台争相选择的新路径,而TVB凭借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内地累积下的人气与口碑,成为内地网络平台的一个合作选择。上述在2017—2018年开播的合拍剧集全部都为经典剧集的续集,合拍剧之所以选择这些题材,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典TVB剧集在内地的知名度。尽管这些续集或曰姐妹篇与原剧相隔时间甚远,演员、故事主题等均已发生改变,但其还是依靠经典的“香港味道”在内地网络平台剧集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占有一席之地。例如,《使徒行者2》《溏心风暴3》全集在腾讯网络平台上的观看率(普通话版与粤语版总和)分别为25.2亿次、15.8亿次。与此同时,以《使徒行者2》为例,合拍的方式使TVB获得内地的高额投资,制作资源相当优厚。与早年工厂流水线制作、简陋的厂景、艺人通宵拍摄赶进度等大相径庭,《使徒行者2》拍摄期长达5个月,在泰国、深圳、珠海与香港四地实景拍摄,走过200多个景,制作上采用“类电影”模式,单机拍摄,全实景,灯光、摄影也跟电影相近,制作水准被大幅提升。而全线TVB演员、制作上采取TVB一贯的模式也使得该剧仍是“纯港剧”制作。与20世纪末21世纪初TVB剧集被引入内地主要通过电视卫星频道播放不同,随着内地观众观影习惯的改变,TVB剧集已几乎完全淡出内地的电视荧屏,而在网络平台上以全新的合拍片方式重放异彩。2020年,内地与香港合拍的《叹息桥》在优酷平台播出后反响热烈,在影视评论网站豆瓣网上获得8.8分的高分,成为2020年(截至4月)豆瓣网评分排名第二的华语电视剧,也被众多影视评论公众号轮番推荐。《叹息桥》以林保怡、伍咏薇等TVB老牌演员为主演,并且重新找回香港电视剧快节奏、短剧集的特点,加上与内地合作,内地的资本注入与提供的广大市场,使得《叹息桥》成为了香港电视剧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21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全球化的新时代,当下的TVB电视剧正在寻求创新与变革。综上,笔者提出TVB电视剧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首先,在香港观众拥有更多观影选择、内地电视剧快速崛起并超越香港制作水准的时代,只有面向内地市场,掌握内地发行平台,吸引内地资本的加盟,才能使得TVB在绝境中获得新生。其次,在合拍合制过程中不免遇到文化融合的角力过程,港剧特色应该被保留且发扬,当内地电视剧在制作、特效等方面全面超过香港时,内地观众对于港剧的期待应仍在于其与内地不同的社会文化与历史经验所创造出的“他者文化”特性,以及TVB数十年来影视剧中所延续的文化精神。例如网络上被屡屡复制乃至制作成表情包的TVB经典台词,即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它包括法治、公平、正义的香港精神,努力拼搏、不畏艰辛的港人精神,以及香港独特社会文化所渗透进影视剧中的“港味”,其应该是在内地与香港影视开放竞合之下,香港合拍影视剧最应葆有的精神,亦是其持续的主要竞争力之一。第三,目前的TVB影视剧亟待解决的是自身的编剧人才的提升与剧集题材的更新与强化问题。辉煌时期的TVB在剧集文本生产中以市场需求、观众口味为主导,社会的变化与受众的心理追求是TVB电视剧文本生产的晴雨表。而如今TVB却面临无法因应市场需求的瓶颈。当一系列续集、姐妹篇成功敲开了内地网络平台的大门之后,更多的续集将很快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近20年来TVB剧集在题材上已几乎没有新的突破,倘若在此一关键环节中无法持续创新,千篇一律的警匪剧、家族剧、轻喜剧,多次重复类似的剧情设定难以开拓更多的观众群体,《叹息桥》是香港电视剧艰难前行中的一个新尝试。只有更具想象力和创作张力的影视剧和持续不断的更新,才能真正面向大中华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独特风格保有一定优势,适应全球化时代观众日益提升的观影品位与需求。

原文刊发于《艺术探索》2020年第03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