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国包括军方在内的既得利益阶层同底层民众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双方都各自成立了自己的政治组织。泰国的红衫军与黄衫军之争基本上就是分别代表不同阶层的两大派系之争。普密蓬巧妙利用两派纷争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政府人选:如果在任的政府不被老百姓喜欢,那么国王只需要换一个军方代表人物就行了。泰国政府就此成为王室意志的执行者:表面上是政府在运作,实则是国王在指挥。
普密蓬堪称是政界的“端水大师”——他在政权、军权和民意之间做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取舍。在王权面前军队、政府只是普密蓬讨好民意、稳定王室的棋子。普密蓬只要发觉军队、政府稍有对立之意便会弃车保帅抛出其一以稳定自己身为一国之君的地位。在1973年泰国爆发的大规模游行中25万群众走上街头与军队发生冲突。事后有75名学生丧生于军队的镇压之下。
民意沸腾之际普密蓬把一直忠于自己的总理他侬推出来当“替死鬼”:普密蓬罢免了他侬,又任命了新的总理。1992年泰国又爆发了一场大游行。这次政府在国王的授意下进行镇压造成大批学生伤亡。尽管这回镇压游行是在国王的授意下进行的,但普密蓬国王为稳定大局再次弃车保帅:普密蓬摆出一幅调停者的姿态命令当时的政府总理和军队最高掌权人跪在自己面前向全国人民认错。
在这几次政权更迭中普密蓬始终在政府、军队、民众三者之间保持一种超脱的地位。普密蓬通过巧妙的政治运作协调着三方之间的关系,从而奠定了自己在泰国人民心中的“救世主”的形象。从那时起国王就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天神、泰国的定海神针。学生们上课前要起立感谢泰王赐予的书籍;人们看电影前要站起来向泰王的图片默声致敬;大街小巷到处都张贴着泰王的照片。